“于姑庙、黄草庵,十有九日不好天!不是阴天就刮风”!这是对座落在福州北路的于姑庵及大尧北山(辛家庄、麦岛)的黄草庵(又名荒草庵)庙而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青岛于姑庵,座落在崂山支脉浮山的西麓,错埠岭村东南的“第五烈士墓”半山坡上。后来,修建福州路将其隔开,为现福州北路以西、辽阳西路以南交界位置。它的前身是距今已近1700年前的黄德庵,又称于姑庵,也称尼姑庵、姑姑子庙,当地的错埠岭村民还称为“南庙”。

1965年秋,“四清”运动,“破四旧立四新,破除封建迷信,”由“四清”工作人员带领,将五颜六色的彩塑神像砸毁,将于姑庵封闭,尼姑及一干众人遣散。

2017年5月7日,农历四月十二日,修建翻新,重新恢复“开光”纳客,现已易名为青岛观音寺。整修成一处红墙金瓦的庙宇,如今已被周围的高楼大厦团团包裹。而大尧北山的荒草庵至今没得到恢复,只有遗址尚存。

两棵五百载银杏古树,见证于姑庵历史沧桑

今年正月十一日,适时于姑庵的逢会日,天气依然不好,阴云浓雾密布,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春雪,正应了“十有九日不好天”的谚语,庙会日已改,赶会的人寥寥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姑庵正殿的前方,是两棵已有500余年历史的古银杏树。根深叶茂,高大挺拔,生长旺盛,为明朝初期重修于姑庵时栽植。每年都会有人为两棵银杏树披红,作为“古祥神树”参拜。这两棵银杏树高有25米,胸围平均3.2米,至今生命力旺盛,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两棵银杏古树需要至少两三个人伸手才能合围,手抚银杏树,可以感受到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在树干上留下的深深刻痕。银杏树出地面的根部突兀斑吸,就像丘陵一样,缓缓起伏。抬头仰望,树冠庞大,几乎将整个大股前方的庙宇罩在其中。关于这两棵古银杏树的由来没有确切记载,但围绕着古树,也有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传,于氏女子抗婚出家,幸得遇仙成道,遂被尊奉“仙姑”,重修黄德庵,将其改为道庵,取名于姑庵。“仙姑”见庵内无树,信手一拈,便将“道兄”华盖真人刘若拙崂山太平宫门前的两株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移入庵内,封为”侍仙”童子,雌雄相伴,取意“金童玉女”。令人奇怪的是,两棵银杏树500多年来,却从未结果。原来,银杏树是分“雌雄”的,雌雄异株,之所以不结果,这两棵白果树都是“雄”的,还有人猜测是因为方向栽错了。

民间流传这两棵白果树是当初庵主“于尼姑”亲手所栽。长势郁郁葱葱,磅礴茂盛,成为参天大树,长期享受着香火的供奉,千百年来见证着于姑庵历史沧桑岁月的变迁。

于姑庵庙会曾经是青岛早期“四大庙会”之一,“四大庙会”分别为正月初一打头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开场的清溪庵萝卜会,正月十一错埠岭的于姑庵庙会,以及正月十六的海云庵糖球会。

每年正月十一举行的于姑庵庙会,香火甚盛,俗名“庄稼老”会,纪念中国古代传说的“教民稼樯”的“后裔”,神位在西厢房。上世纪三十年代,许多摊贩正月初九赶完东镇道口路清溪庵萝卜会,正月十一转移来赶于姑庵庙会,小戏班等艺人也来赶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当人们路过福州北路与辽阳西路交界,都会多看一眼路旁那一座金碧辉煌的崭新庙宇——青岛观音寺,而对于它的前身,错埠岭于姑庵,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它掩映在在高楼林立中,红墙金瓦的于姑庵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遥相呼应,也别有一番景致。

每当步行在银杏树下,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酒在地上,风吹拂着树叶“沙、沙、沙”作响,让人心中不由自主涌起一种庄严的感觉。

黄德庵由来的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御赐寺名

相传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万民庆贺。为了“李家”唐王朝世袭繁衍下去,求贤若渴,遍寻天下有道之士,寻得道士袁天罡与其同母异父的崇山兄弟李淳风,委派两人出宫,寻觅天下四大“擎天柱”,即:皇、儒、佛、道。

弟兄两人奉圣命,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设在崂山,却没发现“天眼”和“地眼”便回宫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兄弟两人寻遍天下,又曾两次寻之崂山末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八卦罗盘”,终于觅到了设在崂山支脉的浮山西北方山坡下的“天眼和地眼”,马上回宫复命。太宗大喜,当即颁旨择吉日在此建庙。由唐太宗李世民御赐寺名”黄德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昔日周围人烟稀少,香客都是从外地慕名而来,因御赐之名,倒也香火旺盛,后几经沧桑方才逐步衰落。

错埠岭村建置,先有“庵”、后有“村”

明代为防止倭寇侵扰,沿海地区遍设卫、所,明初,在今青岛市区设置了海防重镇浮山所,屯兵千余名,下辖18座“墩堡”,其中的转山头“墩堡”,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永乐年间(1403一1424),于姓人家兄弟三人,从文登登州大水泊村迁徙而来,在黄德庵西北处建村,安身立户,渐成村落,称“岭上”村。后来,又根据错综复杂的坡岭起伏、地理环境,取村名“环埠岭”村,相对于于姑庵的前身黄德庵的建成年代,错埠岭村的建置是先有“庵”,后有“村”。

于氏在此定居了几年,又有肖、袁、刘、张等姓也随之迁徙而来,民国以后又易名为错埠岭村,拼凑成周围,一个数的着的大村。周围也遍生人烟,吴家村、田家村等村庄繁衍。

而这座千年历史的寺庙留存下来的,唯有仅存的两株古银杏树、数座残碑,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又一个传说。

明代易名于姑庵,五百年风雨代代相传

明成化年间,1465年,于姓三世上,一位姑娘自幼一心向佛,不思儿女之事,成年后,家里给于姑娘定了ー门亲事也不从,婆家就强行逼婚。结果,结婚当天,花轿抬到黄德庵北边时,趁轿夫上坡前,落轿歇息之际,于姑娘乘人不备,跳出花轿趁机用剪刀剪断(短)头发跑到庵前,静坐一天一夜,矢志皈依佛祖。众皆劝之不从,无效只好回报其父,其父也束手无策,无奈只好应允。上报即墨县衙批示,准予“于姑娘剃度出家”。

黄德庵时任住持认为她有神灵附身,也答应其归入佛门,落发为尼。其父拨给庙里100亩(老亩)好地,作为庙资。

此后,于尼姑除每日烧香、念经、拜佛外,还帮助附近农户做了不少善事,深得乡亲们的敬重。后来,黄德庵因受战乱等的影响,老主持因病,呜呼哀哉,庙里香火逐渐衰落。

此后,于尼姑继任主持,义薄云天,力挽狂澜。一心扑在振兴庵庙的大业上,经受着各种艰难的煎熬,看到庵房简陋不堪,神像也少,发愿要进行修缮、扩建。

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到处“化缘”集资。一日,当她化缘来到大枣园村时,见到一棵参天大枣树,她就在树下念经三天三夜。此举感动了当地百姓,当大家得知她的用意,是化缘枣树建庵。于是,族老就组织众人,将枣树伐倒,帮忙送到了黄德庵。

于尼姑主持,备齐了钱、材料,择吉日,邀请父兄村人、及香客信徒,群起动工,将原来的黄德庵进行折除。新庵址选在原黄德庵址向南6米处(现在庵址),建好后取名为于姑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庵内共有正殿、东廊房、西廊房三座殿,自此,于尼姑在庵内收徒,一代接一代,庵内香火旺盛!见庵內无树,托人从南方买来两棵银杏树苗,亲手栽上,历经风雨,与庙宇相伴。

此后,各朝代又在大尧(辛家庄、麦岛)北山,建造了一座荒草庵,还在崂山地区的浮山上,浮山所村等周围及东镇的杨家村建了多座寺庙。以今道口路上的“下村庙”,又称为“清溪庵”,四方的“海云庵”尤为著名。还建有“上清宫、下清宫,童真宫(祠)”等十座宫祠,共72座道观庵庙,湛山寺、法海寺、华严寺等18座寺院。

“黑”讼师无德陷害,于姑庵凭白遭殃

不料过了些时日,于姑庵无辜遭受了一场官司,神像捣毁,清除出庙,掀在庙前的小南河边上,将住持等众尼逐出遣散,庙宇被封。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在庙的东北方向,有一村落,名唤卡巴石(后改为“河马石村”)村,由马姓建村。

传至三世上,出了一名黑“讼师(律师)”,不属“官府在册”人员,私人固步自封,名叫马金环,为人十分吝惜,经常去赶浮山所集,每次途径于姑庵,都进庙小憩、讨碗水喝,从不施舍几个“香火”钱,天长日久,庙里的众尼有些嫌他,心里话,每次来都倒水伺候,从不掉“一文钱”,像“关”的使得。因此,见到他,甚是不耐烦。

那天,合该有事,主持有事外出,留有小沙门尼在庙里守候。

浮山所又逢集,马金环赶集归来,顺道又走进了庙里,此时,小沙尼正在和几位女居士,在一起谈经论道,见他进来也没理会。

马金环遂上前欲讨水喝,小尼没好气的对他大声说道“桶里有水,自己倒!”

马金环受到怠慢,讨了个没趣转身走了。回到家里,愈想愈气决定寻机报复!绞尽脑汁,思得一计,让人假扮香客,随身携带藏有猪骨头的包裹,混进庙里,分别藏埋在大雄宝殿的神像后或埋在庵西墙下。安放好后,马金环立即书写拟就了一份状告“于姑庵众尼,不守庙规,不守戒律,吃荤卖娼、聚众开黑会”的状子,亲自送去即墨县衙的大堂上,呈于县令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县令姓孙,名志,曾为状元及第,本来官拜八府巡按之职,招为亲王“东窗”之婿,因相貌丑陋,被拒没成,从三品降为七品,调任即墨县,人送绰号“丑郡马”,他暗自长叹,老天对它不公,却也无奈,勉强上任,到任自恃才华,为人狡诈,已年逾四旬,育有五子。

县令当堂阅完状子,大惊失色!“吃荤开黑会”!那还了得,不问青红皂白,亲自带领人马,浩浩荡荡前去于姑庵庙兴师问罪。当场赃物俱获,不辨真假,不管三七二十一,杖责主持,遣散余众,将神像推倒,拉出庙门掀在庙前小南河边的沿上、河里,又将庙庵的大门贴上封条、盖上官印封了。众乡亲齐为于姑说情:于姑年事已高,不管她事,纯是别人所为,县官方听从众言,让她住进偏房,颐养天年。

县令带领众人,处理完公事即将动身,忽然,有人前来禀告,“大老爷,小的见了“神像”的眼里流泪。”县官怒斥道:“一派胡言!神像是泥塑的,怎能流泪,妖言惑众,滚了一边去!”然后又断喝道:“众班衙役,准备打道回府!”

一干人马,刚走不远,就见从即墨城方向,有县衙役赶来,向县官禀告说:“报!大老爷,大公子仙逝,请你速回!”县太爷闻报大惊,悲从中来,慌忙催赶人马加速前行。

走了不到二里路,又有衙役来报:“大老爷不好,二公子又暴病身亡,”县官听了,昏厥了过去,醒来大哭,赶紧往回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到李村,又见第三次来报:说道:“大老爷不好了,三公子亦突发急病身亡!夫人让你速速赶回!”县官听完,五个儿子失去了仨,更是嚎啕大哭!半天不省人事,在众人的呼喊下,方才醒转过来。

自忖:难道说,今天的断案,真的另有隐情、冤情?马上命人调转马头,赶赴“卡巴石”村,去唤来马金环一同回县重审此案!

且说,县官快马加鞭,赶回县衙,先把马金环关进大牢,羁押候审!然后急奔府邸,见情悲痛欲绝!忍痛含悲,料理完公子们的丧事,经不起打击,卧床不起,大病了一场,将息数日,方才痊愈。

过了几日,亲自升堂,提审马金环,他百般狡赖,拒不认错!县官命人用石灰水灼瞎了他的双眼,马金环仍咬紧牙关,死不承认有错,也无法定罪,无奈只好放了他。

于姑庵,本来因于姑年老衰竭,开始逐步衰落,经过这一闹腾,更加荒芜了。此时,庙也封了,之后,历经起伏,僧道交替。

男主持不守清规,于姑庵再受其累

1891年,清政府派遣登州总兵章高远率兵进驻“胶澳”建置青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于姑庵庙已沦为男主持,法名志广,俗名孙成志,祖籍即墨盐滩,曾于华严寺剃度,是从华严寺方面而来的,代为主持。生的中等身材、獐头鼠目、面目狰狞。且发白赤红,膀宽腰圆,天生神力。因行为有些不检点,庵里的众人都憎恶他,碍与他是主持情面,却也无奈。

他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采花惹草。那天,忽然,看上了错埠岭村一位张姓的俊秀寡妇,便用钱财去勾引她,不久,两人勾搭成奸。

天长日久,囊中羞涩,因他掌管仓库的钥匙,没钱就偷庵里的粮食,用两只口袋,一袋能装一百五十斤左右,一手一袋提扛到李村集上去卖。

后来,在一次年前的“鬼混”中,被人发现,在现场将他抓了现行,痛打了他一顿!人赃俱获,百口难辩!村会首于兆芬、会同义兄私塾先生刘明显亲自带人,把他扭送去了即墨县衙,这时,天色已晚,县衙大门已关。

于会首他们就找了客栈暂且住下,提前花钱请了班(都)头孔正及众衙役李志海、刘苑、张德勤、郭元功、高振宏、王培森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与他们叙述了一遍,众人听了都非常生气!不约而同的议论道:“身为出家人,太过分了!偷买点粮食问题不大,竟然敢做一些勾搭良家妇女的伤风败俗的龌龊事,真是胆大包天!”就这样,于会首事先与他们通了气。孔班头又说到:“明天是农历二十三日,习俗“小年”,县太爷放假,准备回家过节不审案了。古云“民三官四”,当官的都过腊月二十四,有些南方在此做官的官员,第二天才能到的家里,已是二十四了,所以,过二十四日。他就窜掇于会首第二天到县衙大门前去击鼓鸣冤,方能告得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于会首他们洗漱完毕,吃罢早饭,就去了县衙的门前放鼓的地方“咚、咚、咚”的击起鼓来,

鼓声就是命令,像“催命符”一般穿进衙内,县令边穿边急匆匆走进大堂,在坐椅上刚坐定,就开始拍“惊堂木”升堂。衙役们连忙跑上堂分两边站立,每边三人、刚站稳就伴随着一阵威严的呼声:“升…….堂…...”

县官命差役将击鼓鸣冤之人召唤进来,这于会首他们早已在大门外侯着,听到召唤,立马进去,跪倒在县大堂的公案前,凭县官发落。

过去,击鼓上堂告状申冤打官司,有理无理先打四十大板再审案。只见县官从案桌上的竹筒里随手拔出一根竹签,就要往地上扔。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两班衙役及班头等一反往常的一齐跪下。县官一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迟疑地把竹签暂时往桌子上一放,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们跪下且为何事”?原来,竹签一经拔出,就没有放回去的道理,所以,只有先放在桌子上。

孔班头及众人一起说道:“大人有所不知…….如何这般的就把事情诉说了一遍”。县令一听,原来是公事,差点打冤屈了人,倘若,这四十大板打下去,于会首不用过年了,这该如何是好,连忙让于会首及众人通通站起身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县令把惊堂木一拍,带人犯!孔班头和李志海两人应声出去把人犯押了上来,志广主持站在(过去出家人见到县太爷不跪)堂前,等候县令审问。

这时,只见县令将惊堂木在案桌上用力一拍,“叭”的一声问道:“你身为出家人,竟然干出伤风败俗之事,还不从头招来!免得皮肉受苦”!志广主持见事已至此,只有如实详细的回答了县令,承认了所做的一切,恳求赦免。

县令判道:“今天是小年,本县就暂且饶恕了你!望你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别回庙了,赦你无罪另投他方去吧!”发落完高喝一声退堂!志广谢恩,抱头鼠窜而去。

众人见将他无罪释放心中不服,逐与于会首同时禀告道:“大老爷在上,志广身为出家人,道德败坏,欺男霸女乱伦有违律条,引起民愤影响极坏,不应赦免”!

县官闻言,只得与众相商道:“快过年了,本县就不与他计较了,将他轰出庙就算了”。县令处理完公事,亲自将于会首、塾师刘明显等众人恭送出县衙。然后,十分客气地对于会首言道:“老人家,再有什么事情,你托人捎个信、或者我亲自去就行了,大老远的,不用你亲自来,我去坐着轿子,你来得往这走,太辛苦了。”

之后,于姑庵庙又受其连累,县令派人去把庙门贴上封条、将庙封闭了。

于姑庵重起寺堂,衍香火逐渐旺盛

清代,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的镇压下,最终失败。一名首领的妻子,因丈夫死于战乱,她为躲避官府通缉,隐名埋姓孤身来到此地,见庙宇被封,荒芜不堪,便在庙外陋厦一隅安身。

过几日,央错埠岭村会首及乡绅诸人,恳请县官开恩拆封,让她进庙主持,县官应允,由她担任于姑庵主持,繁衍香火招收徒弟。

不久即收了俗名杨小程(1892一1959 )姑娘为徒,取法号“本成”。她老实厚道 ,左胳膊带有残疾,父母在周围扛活、受雇于人无法照料,便送进于姑庵庙里出家,空闲之时前去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的错埠岭于姑庵

1908年,在错埠岭村会首于兆芬、私塾先生刘明显,刘明迪、于京兆、刘克利等众村民及周围香客、信徒的捐助下,将庙整修了一番,且将每年的正月初一日,定为“庙会”日。

自此,每到正月初一这天,由错埠岭村的村民自发成立的“香火会”,在会长于守苏、副会长于松瑞的带领下敲打着锣鼓来到庙里,举行十分隆重的拜庙仪式。这时,从四面八方来赶会的乡民、香客信徒,各行各业做生意的小商贩等络绎不绝,香火开始逐渐旺盛。

过了几年,老尼坐化,撒手人寰!“本成”尼姑继任主持,她憨厚老实,因有残疾,难操重任,便收了徒弟觉莱,帮忙料理。不久,觉莱还俗嫁人,又招了觉真、觉慧等为徒。

大英烟草厂花在此出家,曾引得一时轰动

“本成”非常信任的一个徒儿,俗名赵玉芳(1909一1968),法号“觉真”,就让她代为管事,觉慧感觉受到排挤,去了崂山的华严寺。

赵玉芳,益都北城人,满族(察哈尔白旗人),高小文化,其胞兄游手好闲,不能尽赡养有病母亲之责,她为了孝敬母亲,携母来青,在大英烟草公司(青岛卷烟厂前身)做工,玉芳长得年轻、漂亮,生的皮肤白皙,四方团脸,大眼睛、双眼皮,非常漂亮,在大英烟草公司有“牡丹”之称。当时流氓追随甚多,使她无法招架。当初就有五家有头有脸的人物,欲娶她做妻或妾,这五家都很有财力、实力,哪家都惹不起,因忍受不了纠缠,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携母逃匿至错埠岭村,租住在村民于牪家的南屋居住,将其母安置后,看破红尘,前往于姑庵庙,剃度出家为尼,遁入空门,得法名“觉真”,至第二年其母病亡。

觉真在于姑庵举行剃度仪式当天,大英烟草公司的一些职工们,还专门凑钱请了一个剧团,在庵前搭台唱戏,引来周边众多村民围观!她在这里出家为尼曾引起轰动。

于姑庵内的历代尼姑在庵内安分守业,受人尊敬,但在日寇、土匪肆虐的年代里她们也受尽了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于姑庵庙会

由于觉真师父聪明能干,还学会了行医,常为周围的村民治病,对小儿惊风、癫痫、疑难杂症等手到病除!不久成为“本成”主持的得力助手,在她的协助和努力下,香火旺盛。庙里的土地,从当初的一百亩上升至一百五十一亩。

觉真主持寺内事务后,又经1908、1909、1915年的三次修复,1915年在正殿东侧扩建后稷殿3间,主要供奉3位神像:正中为后稷,左为牛魔王,右为城隍。房居中供奉大愿地藏菩萨,左边有达摩,右边有愁夫,殿两侧有十殿阎君。东廊房供奉桃园结义三兄弟神像,中为刘备,左为关羽,右为张飞。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左右供奉风、调、雨、顺四天王。南阁殿在庵院正南约50米处,独建屋3间,门向北,与正殿释迦牟尼像相对。

沈鸿烈支持重修扩建,于姑庵规模达到鼎盛

1934年,在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倡导支持下,又在错埠岭村村长(旧时称“会首”)于京召的带领响应下,全村一齐捐款出力,响应号召,对庵庙又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整修、扩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于姑庵庙会的规模,从中可略见一斑:“从市内到东吴家村通于姑庵的路上,赶会的人们列着队,不断的向前走着,三个一簇,五个一堆的,说着,笑着,慢慢的向会上出发,你看吧,长袍的男子,西装的男子,短服的男子,漂亮的男子,龙钟老态的老翁,和那些旗袍剪发的时髦女子,短装留髻的乡下姑娘,涂脂扑粉的少妇,白发驼背的老婆,形形色色的,满眼里尽是人。”

庙会上,拉洋片的、卖小吃的摊子面前,游人看得目不暇接,吃得津津有味,“什么香纸一毛钱、月份牌五个子”等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鞭炮声、笑语声、人语声,喧嚣热闹!岛城许多娱乐团体使出浑身解数表演各种节目助兴。其中,有错埠岭村的“跑旱船、扭秧歌”,西吴家村的“圣诞雅”乐团,有仲家洼的“同乐会”、还有小村落的俱乐部,耍龙灯等,他们都在锣鼓喧天、乐声悠扬中,做着不同的表演!吸引着游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观看,喜不姿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重修,沈市长带头捐款五十块大洋。原会首于兆芬、现任会首于京召,村民刘克利、刘明禄、于仁瑞、肖庭唤等都捐款二、三十块大洋。肖维进、袁相仁、张云吉、刘克珠等,各自捐款五块、三块大洋不等。结果,所捐款项仍有不足,村会首于京召,又将家里买了5亩好地添拨上方才修建完工,庙里为了报答会首于京召的捐地精神,就将庙里的租地经费都交于会首掌管。

并且拟出新规,在以前的农历“初一”庙会的基础上,又增加上了农历正月十一,还将这一天定为“新庄稼”生日“吃面汤”。过去的农历初八为老“庄稼”后稷生日(后稷,被后人称为“庄稼老”)。

正月十一日逢庙会这一天,乡民们为了祈求后稷保佑上天,风调雨顺获得丰收,都来拜祭。已胜过过去的初一及各种庙会活动,较以前更加热闹、规模更加庞大。

由于香火旺盛,庙里顿感人手不够,难以照顾。同年,又招收了俗名王秀芳、释昌修,即墨瓜楼屯村人。还有俗名王香桂、释昌莲。后来又招收了俗名安文化、释隆尘及隆奇等徒弟,还雇用了一名男长工,名叫姜寿得,自此,香火旺盛达到高峰。

那年正月十一日,天气阴沉浓雾弥漫,空中下起了细细小雨。本来计划唱大戏,因天气关系不演了,一些从外地专程赶来看戏的外乡人意见纷纷,十分失望和寒心。编了顺口溜来丑化错埠岭与于姑庵庙“错埠岭村透了气,干扎台子不唱戏;七大姑八大姨,枕破头枕跐破席”。

明日请继续关注阅读刘瑞生《话说错埠岭“于姑庵”(下篇)》

2017年5月7日一2018年12月16日编写,2023年5月31日重整

作者简介:

刘瑞生,青岛市作协会员;青岛市武协会员。青岛市市北区政协太极拳大队秘书长。文章散见于各家报刊及杂志。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