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厌女而不自知的社会,我们该如何自我拯救?

正如身陷囹圄的你我,没有一根救命稻草甚至是扁舟,我们会就此沉沦,让社会环境在不断恶性循环中变得泥泞恶臭。

上野千鹤子的这本《厌女》,就是那根救命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对日本厌女社会进行深度研究,给出了厌女症的详细定义。同时,也给同一世界的我们,在面对厌女现象之时,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我很庆幸,在对女性主义这一广泛又模糊的概念时,这本《厌女》就出现在我眼前。

女性主义者就是意识到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这次我们似乎有了斗争方向,任何的厌女症患者都是女性主义者的敌人。

而在网络上闹得鸡飞狗跳的男女对立言论,则是幼稚的,是那些厌女症发作的愚蠢者挑起的性别战争(阴谋诡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厌女症患者只是男性吗?

不不不,厌女症在男女身上都存在。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写道:

厌女症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按我的理解,男性厌女症就是将女性物化(将其作为性交对象),女性厌女症则是将女性身份作为一切罪孽的根源。

简单举个例子,最近发生的“武汉一小学生遭老师开车碾压事件”,评论区竟然出现这么一幕,一些网友针对死者母亲展开了网暴:

精致妆容、冷静控诉、不依不饶,最后果然得到了260万的巨额赔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失去过至亲的人才知道,当时人完全是根本不相信亲人已经没了,等到稍微缓过神来的时候人就会崩溃。至于穿着打扮,是她骨子里的修养。

而厌女症患者们的喧嚣,让当妈妈的她觉得活着是一种折磨,她最终选择了跳楼身亡,这真的是令人悲痛万分。

没错,那些网暴者不仅有男性,也有同为女性的网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她们不为当事母亲争取最大的利益,或者帮助她走出悲痛,重新开始生活,反而是在旁冷言冷语置人于死地。

这就是厌女症的可恶之处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野千鹤子认为,厌女症在女性群里的表现并非只有自我厌恶,还有两种更为常见的例外:

一是“女强人”策略,二是“丑女策略”。

上面所提及的女性网暴者,就是“女强人策略”。

她们往往用“换做是我,我不会……”的句式,自视“例外,表达对“一般女人”的轻蔑。

比如在该事件的文章评论区,你能看到“是我,我当场发疯,也不会化妆,更不会接受赔偿,势必让肇事者牢底坐穿!

你瞧瞧,在人家如此悲痛之际,她那37度的嘴,怎么能说出如此冰冷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作者对厌女症深恶痛绝,也想改变社会中的厌女现象,甚至彻底拔除厌女症。

但是,“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女性主义者就是厌女症患者,何出此言?

因为只有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才是女性主义者。所以,如果女人自身没有厌女症,也就意味着她不是女性主义者。

而我们正是知道何厌女症,才会对此感到愤怒和痛苦。

它既存在吾身,也将世界侵染,历经过此等痛苦,才会有无数女性主义者前仆后继,去斗争,去改变充满厌女症的社会。

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

这或许就是女性主义者的最终奥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想,如果《厌女》能再早些时间,在国内普及,那些网暴者们,或许能自知厌女症而自觉加入斗争的团体,那位命运多舛的母亲,也能在这次灾难中重启生的希望吧!

而那些只会口嗨的男性网暴者,也能意识到,

他们敲键盘的动作,就是在杀人,就是在犯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