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产业不好搞,想要实现“阶层跨越”,难度比想象中的更高。

现有的轮胎体系布局,头部阵营一直被外资品牌拿捏,自主品牌想要成为二线难度都非常大,主要原因是,一线品牌价格压得太低,轮胎生产、营销、销售成本又非常高,这意味着本身技术、生产成本就不占优势的自主品牌,生存空间其实比想的还要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轮胎销量排名,头部几家企业分别为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马牌、倍耐力以及韩泰。

这几大品牌销售额接近千亿,是不折不扣的头部轮胎品牌,头部的意思是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在出厂时都会考虑选择的品牌。

丰田、本田、大众等全球企业在出厂时都会考虑这些品牌,按照不同的产品定位选配不同的轮胎,来满足利润、性能之间的完美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品牌轮胎,称得上优秀的恐怕只有中策和正新、玲珑轮胎。从终端来看,这些品牌成功的核心原因依然是价格战。

轮胎的销售其实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是原车配备轮胎,一个是后市场更换。

很多人忽视出厂配备的价值,其实这才是轮胎厂商主攻的核心方向,以长城汽车为例,其每年销售110万台新车,每台车4+1条轮胎,一年要消化550万条轮胎。

中国乘用车市场每年销售2200万台乘用车,从工厂里就配备的轮胎数量就上亿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厂家配备轮胎的原则,其实是经济属性大于性能属性,尤其是在这个价格战激烈的市场中,压缩成本是第一任务,所以谁能够在经济性能上做到最好,谁就能够成为TOP级轮胎供应商。

头部企业,即便是韩泰这种企业也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规模量产之后的低成本、耐磨优势,一条家用轮胎的整体采购成本只有250元左右,1000元就能装备全车轮胎。

这意味着,品牌、成本、技术各方面都不占据优势的国产轮胎,是根本打不进去厂家这一层的。失去了厂家这个核心大客户,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巨大的增量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要挖掘市场,只能从后市场找,但后市场的销售速度的确太慢,一台车平均更换轮胎周期是4-5年,一部分用户周期可能更长,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想要走量的机会太少。

更何况,后市场的参与者外资品牌更加强势,一条普通的普利司通轮胎价格可能只比自主品牌贵15%左右,一条轮胎的价格只贵了50元左右。

轮胎本身就注重性能、安全和耐久性,用户往往会考虑到轮胎不常更换、关系重要的的因素,更换更好的轮胎,这进一步压缩了自主品牌轮胎的生存空间。

所以我说,轮胎是一个难以上位的产业,核心原因就是价格和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觉得品牌太虚,但事实上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品牌才是最大的瑰宝,背后是成本控制、技术投入和市场运营的直接体现,不够优秀的企业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价值的高度。

就像外资品牌一样,300块钱一条的轮胎能够牢牢守住前端、后端两个市场,几乎是堵死了后来者的超越出口,尤其是高端轮胎市场,几乎看不到自主品牌的影子。

想要打破这种垄断基本上不可能,因为轮胎的技术壁垒是看不见的,有成本,也有产业链控制,更有技术和赛事投入等核心因素决定,首先就需要企业拥有庞大的资产和优秀的认可度。

很显然,自主品牌轮胎的生存空间和方式,依然是低价格和入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