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兰州,我从来没觉得陌生。

年轻时在新疆当兵6年,加上偶尔出差,来回往返多少次已记不清了。但那是在旅途之中,列车匆匆而过,顶多也就是多看上几眼。后来退休了,曾和战友们相约去新疆故地重游,返回时与老伴从乌鲁木齐飞敦煌经嘉峪关到达兰州,实现了第一次兰州之旅。那次等车有一天时间,哪里也没去,只是在黄河岸边漫步,中山桥、水车园,黄河母亲石雕,还坐在沿河公园的树荫下看了戏迷们倾情演唱的本地戏。后来我又独自进行了一次高原之旅,恰逢晚辈们在这里搞工程,因此兰州又成了我进出西藏的中转之地。除了爬白塔、皋兰山和兴隆山之外,又一次漫步黄河岸边。

两次兰州之旅,两次黄河岸边漫步,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因山而名,因水而生。

来自“中华水塔”的黄河,在海纳青藏高原的百川之后,千里奔袭,自兰州穿城而过,使这座地处最缺水的黄土高原的城市变成了最不缺水的山水之城,孕育养成了兰州独特的黄河文化。

山水城,天地人,漫步黄河岸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第一桥

漫步黄河岸边,黄河第一桥一一中山桥映入眼帘,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全桥长233.5米,宽8.36米,中间车行道6米,两面人行道各1米。结构为4墩5孔,为梯形穿式钢桁框架式立交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铁桥,百年风雨。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奏请修建黄河铁桥,清廷批准应允,他即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合同。光绪34年(公元1908年5月9日)正式开工,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实际耗银30.669万两。其原名是“兰州黄河铁桥”,公元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桥”,是5464公里的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故有“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横跨在千里黄河之上,与北端白塔山上建于元代的白塔遥相呼应,成为古城兰州的重要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兰州解放,解放军从铁桥上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繁忙的铁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水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来水车下,凉意沁心脾。

这是清代兰州诗人江得符的诗句,黄河岸边的水车园可以还原诗中的画意。在水车园里,展示了几十架水车模型,小的直径有几米,大的则有近20米,有的则正在转动。这是一种古老的黄河提水工具,据说当时在兰州地区就有270多架,是名副其实的水车之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转木,黄河水车上的一个关键部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水车,历史悠久,形状奇特,是黄河岸边最古老的提灌工具,黄河文明的一大标志。

发明人,段续,兰州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在出任云南道御史期间,他发现当地人用竹木造筒车,以水激旋转,提水浇田,成效显著。由此感念家乡农民靠天吃饭,饱受干旱之苦。由此走访请教当地群众,掌握原理,绘制草图。晚年辞官回乡,根据家乡黄河水流湍急、岸高水低的特点,运用这一原理,请当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试验创造了这种黄河水车。从此,干旱少雨的兰州,变成了有名的瓜果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水车的实际应用,深得黄河沿岸人的喜爱,大家争相仿效,上至青海下至宁夏,沿岸有上千架,大的直径有20米,能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只有几米,也能灌溉上百亩,滋润了黄河岸边的大片农田,改善了沿岸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造福了一方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水车,是黄河沿岸人民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古老的提水浇田的水利机械,展现了黄河儿女的聪明才智。

其工作原理:先建一拦水坝,石砌水车巷一条,以利于聚引河水,又便于固定架设水车支架。水车制作则遵循古老技艺,整个车体除轴端钢圈外,不用一根铁钉。幅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装有等距的斜拉长方形水斗。启用时水流推动刮板,驱使水车徐徐转动,水斗依次灌完河水,缓缓上升,当升到轮子上方正中时,斗口翻转向下,将水倾入木槽,由水槽导入水渠,再由水渠引入田间。

虽然水车提水能力不大,但因日夜旋转不停,细水长流,一架水车根据大小不同,分别可浇到数百亩农田。且成本低廉,是很好的水利灌溉机具,黄河沿岸人民一直沿用,直到现代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兰州人民没有忘记,正是这条母亲河,润育了岸边的黄河儿女。于此,矗立在黄河岸边的“黄河母亲”应运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母亲

黄河母亲雕像,长6米,宽2.2米,高2.6米,由一母亲与一婴儿组成。

塑像中的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仰卧于波涛之上,怀中偎依一俯身翘首的男婴,憨态可掬,顽皮可爱,

底座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黄河母亲”,是黄河的象征,更是黄河文化的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一碗面,有人把这“四个一”归结为兰州的城市名片。这是历史与现实的穿越。但对于我来说,那本书——《读者》杂志,没有少读;那碗面——兰州拉面,也没有少吃。但那黄河、那铁桥、那水车、那黄河岸上的母亲,更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见黄河心不甘

2023.6.6整理于山东济南

编辑:李勋修/朱刚《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