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又是一年高考季,让我们一起看看世纪学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彭斐章先生的高考故事。他为何辞去校长之职,为何参加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高考是什么形式······

“我想去报考大学,想继续深造。”

从高中毕业到去文华图专上大学之间的这段时间,我也考过一两次大学,但是都没考上。为什么没考上呢?一方面,那时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试,而且基本都是没有怎么准备就去考,结果可想而知,是比较难考上的。所以考了之后,我问都不去问,没有通知的话,那肯定是没有考上。另一方面,那时各大学都是自主招考的,每个大学自己组织考试招生,即使准备了也不一定考得上。因为当时是各学校自主招考,活动的人还比较多,所以我们若是完全凭考试去考,不去活动,那基本是没法考上的。当然,当时考大学也比较自由,考生自己想考哪个学校就可以报哪个学校,可以报两三个或三四个。我当时有报考过湖南的湘雅医学院。湘雅医学院那时在湖南是很有名气的,现在也还可以。此外,我还考过其他的几个学校,但很可惜,都没考上。

比较好的是,从1950年起我们国家逐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录取工作。1951年教育部发了文件,当年全国分六大区进行招录。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就跟县教育科表示,说:“我想去报考大学,想继续深造。”他们当时有些惊讶,问:“那你当的小学校长怎么办?”我说:“校长我就不当了,当个普通教师就行。”因为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包括教师在内的各方面人才都比较缺乏,政府还动员、鼓励年轻人去报考深造。为什么这么做呢?我想可能也是希望年轻人能够有所提高,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我就辞去了第十完全小学的校长职务,调到第十四完全小学去当老师。当时主要是想好好准备一下高考,所以就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不再搞其他的行政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斐章到第十四完全小学任教的介绍信

我在第十四完全小学当教师的时间不长,差不多就一个学期。虽然不搞学校的行政工作,但是当时每个学校的老师也不多,都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量,也不可能只教一两门课,一个人常常需要带好几门课。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还有很多其他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学习,也不能光想着复习功课不去参加活动。另外,从准备参加高考到进行考试,间隔的时间也很短,所以我复习的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准备工作做得不是很充分。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那时我已经工作了,而且还当了第十完全小学的校长,但为什么后来又去了第十四完全小学当了老师,还报考了大学呢?因为,一方面从我们家里讲,我们家可以说是教师之家,我有好几个叔父都是教师,像彭卣簧、彭俊明他们,对我影响很大。另一方面,那时农村比较重男轻女,而我是我们这一辈男丁中年龄最大的,我父母总觉得我应该继续上学,要多读书。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中毕业后,我先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后又被任命为小学校长。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这种感觉,感觉自己读的书还是不够,应该多读书,继续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武昌文华图专图书馆学科新生录取名单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比较正式。当时考试的主要科目有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还有外国语。外语可以考英文和俄文,我考的是英文,因为我是从高中开始学习英文的。对于高考题目,基本都不记得了,国文作文题目好像是二选一,其中一个题目好像是“一年来我在课外最努力的工作”,但是我不记得当时写了些什么内容。我觉得当时的考试科目还是比较科学的,也没有明确的区分文理科,后来我也一直主张不该过早地分文理科。当时,我们什么科目都学,各科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各科都学一些还是比较好的,不能学文的人理科方面什么都不懂,学理的人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不懂。

1951年的全国高考,有个特殊的情况,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好像也没有落榜的,考了的同学都分配到各大学去上学,也比较自由,可能是国家需要人才。

(本文节选自《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九十自述》,彭斐章,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顾问。)

弘文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编辑 | 杨洋

监制|高爽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