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一词来源于满语的音译,有如下解释:
指对事物进行翻来覆去、反复的做和折磨的一种动作形态;
指没事找事,无事生非;
指朝令夕改,忽左忽右,就是重复做一些无意义无关联不必要的事情。

很多人说自己被折腾怕了,希望不要再“折腾”。可是呼吁再三,似乎作用并不大。
为什么呢?
细细想来,被折腾的对象没有变,还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
一、“伪专家”爱折腾,因为体现权威
这里所说的“专家”是带引号的“专家”,所以并不是真正的“专家”,只是挂一个“专家”的名头而已。
“伪专家们”爱折腾,时不时出来说一些雷人的话,不仅搅动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些政策的制定。
不信您细想,我们所反感的一些“官僚”、“形式”、“不接地气”的整治措施,有多少是经过所谓“专家”建议并呼吁之后落地的?
恳请“伪专家”们,不要再体现你们的权威了,不要再发言了。
二、“假主管”爱折腾,因为体现业绩
真“主管”首要考虑的,一定不是自己的业绩,而是心怀宽广的,利益众人的。
假“主管”则不然,首先考虑的一定是自己的业绩,能不能支撑自己继续“向上走”。
业绩如何体现?
就在不断的折腾中体现,搞一些“形象工程”、喊一些高级口号,里子如何不知道,反正面子一定是有的。
恳请“假主管”们,不要再追求你们的业绩了,不要再空谈了。
三、普通人恨折腾,因为真的很累
普通人是真的恨折腾,因为被折腾的精疲力尽还没有办法拒绝和反抗。
所有的“折腾”都打着冠冕堂皇的口号,以不可拒绝的面目来示人,如果你拒绝,那么你一定是站位还不够,需要再教育。
从历史看来,大部分的“盛世”都是实行了“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治理才实现的,如汉初的“文景之治”,反而是折腾的越厉害的,反噬也较为严重,如汉武帝晚年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
毫无意义的“折腾”除了徒增内耗之外,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耗了精力、耗了财力、耗了体力:普通人有心力的时候,还能将就着应付一下,等耗的身心俱疲了,只能无奈选择躺平。
因为,想耗耗不起,想拒绝而不能,恰好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本着“拿来主义”,拿来一试。
本文由闲说杂侃原创,相逢即是有缘,还请点个赞,加个关注,共同交流进步。同时欢迎您把本文转发给您的好朋友,一起鉴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