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已经成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方式。在上海,广场舞被搬上市民艺术节市民舞蹈大赛的舞台,成为市民展现多姿风采的一种舞蹈,也是市民追求生活质量、享受艺术的体现。

6月8日,“爱舞徐汇·寻梦芳华”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梦想舞蹈团”市民舞蹈(广场舞)大赛徐汇区展评展演在徐汇区田林影剧院举行,来自社区街道的13支舞蹈团以及1支徐汇区文化馆的舞蹈团参加了展评展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场上的快乐音符》

舞蹈《广场上的快乐音符》回答了“中老年群体是如何快乐生活”这个问题。徐汇区文化馆芳菲舞蹈团的成员的答案是:“为自己而舞、为情而舞”。舞蹈中融入了中国古典舞蹈元素以及中国传统武术——咏春拳的动作,舞者身穿不同颜色的亮色系运动套装,就像跳动的欢乐音符,向观众展示了新时代广场舞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魅力。

凌云街道舞蹈队的舞蹈《花之歌》是一支融入中国舞元素的东方舞。值得一提的是,编创老师胡爱娥是一名退休医生,在《花之歌》中,她在舞蹈创排中加入大量运动胸腔、腰、腹、盆底肌肉的动作。让团员在练舞同时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花雨》

田林街道排舞队的成员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其舞蹈作品《桃花雨》中,女子们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手中的伞合拢撑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手中伞如妙笔如丝弦,转、甩、开、合、拧,流水行云若龙飞若凤舞。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柔美展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脊梁》

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湖南街道艺枫舞蹈队的《中国脊梁》、长桥街道舞蹈队的广场舞《我和我的祖国》、华泾镇舞之梦舞蹈队的舞蹈《万疆》都以爱国主义与现实主义为题材,表达了为传统文化而坚守、为时代而高歌、为人民而舞蹈的创作初衷。作品既具有红色历史内涵,又承载着中华民族之魂,用舞蹈传达出着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想到要去跳舞了就很开心。”“舞蹈给我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色彩。”“大家都热爱舞蹈,排练是享受的过程。”……参赛的14支舞蹈团各具特色,成员大都是退休的“阿姨妈妈”。他们真心热爱跳舞,也从舞蹈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去年市民舞蹈大赛改在线上举行,让许多舞蹈队成员感到遗憾,大家还是期待舞台,希望站到舞台上表演。今年线下比赛恢复,最快乐的也最认真的就是这群中老年人。考虑到广场舞的特点,市民舞蹈大赛要求一支队伍上台表演人数达到24人,有些社区舞蹈队凑不够规定的人数,为了参赛把两个团队拼起来一起练习,参加比赛。虽然体力和记忆力不及年轻人,但大家一遍遍地排练,只为呈现出最好的演出。在演出之余,有些社区舞蹈团成员还会去养老院、部队演出,这群退休的中老年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加色彩,也给别人带来欢乐。

徐汇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民舞蹈大赛对社区舞蹈团的成员,既是一次展现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比赛前一个多月,文化馆特别邀请国家一级编导魏芙为各舞蹈团的骨干成员培训,告诉大家现在广场舞发展的趋势、时兴的题材,也会为大家展示、分析群星奖的优秀作品。一些已经初步排好舞蹈的舞团,更是可以直接获得专业老师的指点。这对于平时大都自发组织练习的社区舞蹈团队,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

“题材非常重要。”相对于专业舞蹈作品,广场舞作品的创作在题材上需要贴近生活、扎根生活。广场舞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材和表现手法通俗易懂。

平均年龄67岁的徐汇区漕河泾男子舞蹈队成立13年,每次在市民舞蹈大赛登台都引起关注,原因并非他们舞技特别好,而是“全男子”团的形式在这个舞台上非常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爵士男孩》

继在2020年市民舞蹈大赛中的大放光彩的作品《摇滚男孩》后,今年,青年舞蹈编导徐龙从生活中寻找到独特的“海派文化”元素,以“十里洋场”中的老克勒为创作对象,在流行舞的基础上融合爵士乐元素,以轻快、欢乐、浪漫的氛围作为主基调,着力体现当今上海爷叔享受生活的情致和追求梦想的信念。独特的题材,让这群爷叔的舞蹈从一群舞技高超的阿姨中脱颖而出,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通过比赛展演看到徐汇区群文创作丰富多彩,有很多优秀节目。”本次大赛评委、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张玉照肯定了本次比赛的作品。但他也提及,参赛舞团在作品定位、音乐选择、服装搭配、化妆、动作整齐等方面都要非常注意,“特别是编排者在选材方面要有海派特色。”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市民舞蹈大赛的创作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直击群众心灵的高质量作品喷涌而出,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具丰富性和原创性。徐汇的市民广场舞大赛已经从最初的健身舞华丽蜕变并不断融合各种舞蹈元素,逐渐成为了以“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为特点的群文舞蹈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