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木

连日来,“印度制造”正遭受史无前例的质疑,无论是“最严重列车事故”掀起的舆情,还是代表印度基建野心的恒河大桥轰然倒塌,都给了莫迪工业振兴、“自力更生”等计划沉重打击,也让人们看到了狂热背后的问题,未来“印度制造”该往那里走?有人提出了极具争议性的答案。

(火车事故刺痛印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车事故刺痛印度人)

据观察者网消息,美国媒体连日来对印度制造业进行了大面积剖析,毫不留情地指出所谓“印度制造”挑战中国根本不现实,反而需要通过中国来实现,原因也很好理解。

首先,是印度制造在原材料上极度依赖中国,比如印度是世界头号仿制药基地,但是该产业85%以上原料药依赖中国进口,这一点印度政府自己也知道。

从去年开始,印度已经采取措施号称摆脱依赖,但当即就遭到了从业者的抵制。时至今日,尽管莫迪政府提供大量补贴激励,但中国原材料主导市场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而且,越是印度产品需要提高质量,就越无法代替中国的供应链和原材料。

(印度药风光的背后是中国原料的强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药风光的背后是中国原料的强势)

其次,印度糟糕的营商环境影响非常恶劣。不公平的法规、不专业的管理和种种关税壁垒,让印度成为外资“火葬场”,比如日本当年抢下中国在印度的高铁项目曾被媒体大力宣传,但7年过去,原计划508公里的高铁线只修了10公里,让日本深陷“高铁困局”,成为印度政府和地方矛盾的牺牲品。

还有印度对小米罚款48亿元,微软、谷歌等国际巨头也都在印度栽过跟头,可见当地政府并非抱着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的理念吸引投资,而是将外国企业当作肥羊,薅一把羊毛就走,这样的态度不可能提高印度的投资吸引力。

(日本的印度高铁7年修了1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印度高铁7年修了10公里)

此外,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工业化不足等负面因素,也成为印度制造业发展壮大的阻碍。综合来说就是,印度制造不仅要依靠中国,甚至很难单独生存,除了基建水平堪忧,“造芯”计划也基本失败,这一点印度人也越来越清楚,还有不少媒体提出了反思。

前不久,纬创公司发文宣布关闭印度工厂,这是较早将供应链迁出中国的公司,却毫不意外地成为苹果供应链外迁计划的败将。这还是在苹果有意扶持印度市场,甚至计划在2027年让印度生产一半iPhone的情况下。

(纬创不会是唯一退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纬创不会是唯一退出的)

除了纬创,福特、花旗银行等外资企业也纷纷跑路,截至去年7月,印度5079家注册外资公司,已经走了1777家。工厂纠纷,政府刁难以及薪资和罢工问题,严重困扰着外资企业在印发展,让越来越多企业难以为继。

从莫迪在2014年宣布“印度制造”战略至今,已经9年,然而其制造业的比重不升反降,印度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大国的美梦已经破灭了。

(莫迪的雄心难以获得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迪的雄心难以获得支撑)

之后的政策,无论是 “自力更生”计划,还是“总理速度力量”项目,都无力掩盖印度制造业的颓势。只要在基建、营商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没有提升,印度制造就不会有前途,而挑战中国制造更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