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年,宋朝闹大饥荒,然而,范仲淹不但不开仓赈济灾民,反而说:“不行,米价还得再涨!”,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不料,正是这一举措让百姓安然度过灾年,纷纷夸赞他:真是个好官!

范仲淹,超级牛人,幼年家道中落,2岁丧父,母亲改嫁山东。

公元1011年,知晓自己身世的范仲淹,并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是来到应天书院求学,以求考取功名。

继父家境窘迫,他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只带少量粮食,每天冷水沃面,划粥断齑,昼夜苦读,拒绝各种扰乱心神的活动,终于在27岁,高中进士。

数年苦读,使得范仲淹渐渐有了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从地方小官做起,能力出众,心系百姓,每到一处,都能将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渐渐地,他的大名被很多人熟知。

1050年,江浙地区大旱,杭州最严重,作为杭州知府的范仲淹心急如焚,百姓们没饭吃,纵然已经开仓放粮,可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灾民,只是杯水车薪。

可再看达官贵人们,每日山珍海味,歌舞升平。

一些粮商见有利可图,便肆意哄抬米价,灾民用卖地的钱买粮食,也买不到多少,于是,好多人饿死街头。

怎么办?范仲淹冥思苦想,终于想出好办法。

第二天,他不再开仓放粮,而是发布通告,收购大米,米价由原来的80文涨到120文。

商人们不知其何意,都在观望。

范仲淹一看,说道:“这不行啊,米价还得再涨一涨。”

于是,他又发布通告,米价由120文直接涨到150文一斗,并且放话出去,米价有可能会涨到180文一斗。

这可是天价啊,谁能买得起,一时间,百姓们纷纷大骂:“真是昏官,联合商人发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米涨价的消息不胫而走,杭州城内,城外的商人纷纷从外地购入大量的米,准备大赚一番。

码头,城门外停了不少运米的车船。

范仲淹一看:“好啊,是时候了。”

于是,他下令开仓放粮,老百姓可去排队领粮食。

这下,商人们都慌了,这花高价买的粮食卖不出去,拉走吧,这路费又是一大堆,不拉走吧,这时间一长,米都发霉了,更砸手里了。

这样下去,血本无归啊。

趋利的商人们自然知道其中利害,进退两难。

几天后,杭州米价直线下跌,商人们纷纷兜售大米,价钱一降再降,降到了比之前还低的价钱,75文一斗。

这下好了,百姓们花低价钱买到了粮食,有饭吃了,饥荒得到了缓解。

而范仲淹也趁机买了好多粮食,囤到了官府粮仓内。

百姓们有饭吃了,可是没钱啊,怎么办?

范仲淹又想了一个妙计。

他在西湖大摆筵席,举办各种娱乐活动,龙舟节,唱大戏,邀请杭州富贵商贾们前来吃喝玩乐,带动了周边的百姓们做生意,赚钱。

同时,他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游玩,帮助小商贩生意的发展。

范仲淹还鼓动商人们修路,盖房子,修建寺庙,亲自带领下边官员修建府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灾民们就有事做了,既能赚钱,还能吃饱饭。

就这样,范仲淹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缓解了杭州饥荒。

老百姓这才知道,范仲淹的良苦用心,纷纷夸赞他:“真是个好官!“

能让所有人都努力为了自己去奋斗,然后结果是所有人都变得更好,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种“忧乐”精神,更体现了他的大义和担当。

他的格局和大智慧,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