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妈妈偷吃孩子生日蛋糕”的帖子被很多人转发。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妈妈给7岁儿子过生日,订了一个8寸的蛋糕。
等到儿子生日那天晚上,一家人吃完晚饭,准备给孩子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可打开蛋糕包装后,这位妈妈看着诱人的蛋糕,忍不住食指大动,于是就跟儿子约定,先自己吃一口。
结果一下不可收拾,一口接一口,妈妈又继续偷吃了好几口。
然而,正当妈妈回味蛋糕的美味时,这一幕被孩子看到了。
7岁的小男孩赶忙冲了过来,撅起嘴大声抗议:
“不是说就吃一口吗?怎么又吃了?你都吃完了我怎么吃?”
小家伙越说越气,愤怒之下,竟然一把将蛋糕丢进了垃圾桶。
看到儿子这样的行为,这位妈妈气不打一处来,称:
不就是吃了几口蛋糕吗?难道我生你养你,为你买蛋糕、过生日,还不能随意地吃几口蛋糕了?
因此,这位妈妈表示“恨不得把自己噎死,我这是造了什么孽”!
或许这位妈妈觉得孩子有些小气,就把这件事发到了社交媒体上,想要让大家评评理。
但她可能没想到的是,评论区里一边倒都是指责她的声音。
“你是有多馋,偷吃孩子的东西?”
“现在很不喜欢看这种吐槽自己孩子的帖子,自己怎么教育怎么养的,他又不是生下来就这样。”
事实上,7岁的孩子,本身就处于自我意识敏感,不喜欢他人侵犯自身领域的关键时期。
对于大人来说,蛋糕被吃掉可能只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但对于7岁的孩子而言,这等同于妈妈破坏了与自己的约定,这是关乎自身权益的大事。
而且相较于孩子对一块蛋糕的“斤斤计较”,妈妈不信守自己与孩子的承诺,并且无视孩子对于自身权益的申诉,这才是更重要的事。
作为家长,既然对孩子许下承诺,就应该重视起来,而不是自己违反了与孩子的约定,还反过来对孩子一通指责。
孩子越小,对约定要越重视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言而有信,但可惜的是,有些家长常常觉得孩子小、好忽悠,闹闹就忘记了。
所以常常自己说话不算数,对孩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可问题在于,那些爸爸妈妈撒过的慌,孩子真的会忘记吗?
之前某乎上有个热度很高的问题:
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承诺了怎么办?
大概说的是父亲曾对孩子承诺,如果他能考入班级前3名,就为他在游戏里充值588,没成想孩子真的做到了。
于是这位父亲开始纠结,觉得给孩子在游戏里充500块钱,是在害孩子。
但对于这个话题,大家想到的却更多是小时候被父母“欺骗”的经历,即便早已过去多年,依旧难以释怀。
在孩子小小的世界中,父母几乎占据了全部。
如果父母破坏彼此间的承诺,对孩子而言,不亚于一次价值观的崩塌,这种回忆会伴随孩子此后人生中的很长时间。
社会学家扎克曾说: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可当家长一次次许诺,一次次食言时,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绝望。
为人父母要言出必践
记得之前刷到过这样一则新闻,贵州有名小男孩领到一张奖状,走在大街上骄傲极了。
回家的时候,小男孩手拿奖状,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心里的得意简直要溢出屏幕。
原来,小男孩母亲答应他,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到90分,就给他买辆单车。
于是小男孩努力学习,不仅考到了90分,还收获了一张奖状。
小男孩的妈妈等孩子回家后,二话没说就领他去街上买了单车,小男孩骑着新买的单车,高兴的不得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对于父母的信任,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践行承诺的过程中建立的。
因此,哪怕孩子年龄再小,只要我们给予了孩子承诺,那么就一定要遵守。
很多父母无法兑现对于孩子的承诺时,总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觉得反正只要能唬住孩子,他们过不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
但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摧毁孩子对于父母的信任,哪怕再难做到,只要我们答应了孩子,就要想方设法实现承诺。
当然了,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父母确实会无法履行约定。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及时道歉,而不是将问题归咎于孩子身上,指责孩子不够懂事,尽量取得孩子的谅解。
结语:
妈妈偷吃儿子的蛋糕,看似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孩子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家长信用的崩塌。
我们作为家长,轻易不应该对孩子许诺,但承诺了就要做到,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为孩子养成信守承诺的品质,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顺遂。
今日话题:你对于这位妈妈的行为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