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发展的根,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魂。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黄骅市博物馆承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郛堤城遗址公园正式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公众考古活动的主题为:探寻郛堤城千古之谜。此次公众考古活动不仅是黄骅市博物馆将考古这一学术性很强的探研工作面向公众、贴近群众、传播传统文化的创新举动,也是进一步开展系列公众考古活动的启动仪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郛堤城,一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土城遗迹,呈正方形,城墙高6米,周长2000多米,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雪侵袭、岁月磨砺,却仍然保存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郛堤城遗址俯瞰图,图片源自沧州晚报

2016年5月,在黄骅市郛堤城西北发现了大型瓮棺葬群,经抢救性发掘,发现战汉时期瓮棺葬113座,其后的勘探发现了更多的瓮棺葬分布,初步推算约有1000座。如此多的瓮棺葬群,在国内极为罕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6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10月7日,郛堤城遗址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西北方向200米即是发掘的全国最大的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群。根据近年来郛堤城遗址及瓮棺葬的考古发现,有专家提出,郛堤城是“徐福东渡”侨居地之一,是东亚文化交流重要的实证案例。郛堤城遗址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史迹点中全国仅有的五处聚落类遗存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处不得不提到2017年5月在黄骅召开的“瓮棺葬与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此黄骅郛堤城瓮棺葬群文化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黄骅。

“瓮棺葬是环渤海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文化遗存,今天我们从瓮棺葬出发研究古代东亚地区的人群移动,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不仅对全面认识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将为全面推动和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历史的阐释和学术的支持。”黄骅市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要见众生。”考古专家王巍先生如是说。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新时代对文物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考古遗产要活化利用服务于大众,赓续文明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在这里给孩子们呈现了这样一堂行走的历史课,是希望孩子们能了解考古,体验考古。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体会历史的魅力,学到探究的方法。换一种方式来更深入的了解家乡,进而,才会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讲好家乡的故事,真正做到以故土为傲。”张宝刚馆长深情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公众考古活动举办地所在的黄骅市是一座英雄之城,是一座文明之城、绿色健康之城,是历史之城、也是现代之城,更是发展之城。考古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提升着黄骅在全国历史文化的坐标中的重要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黄骅在文物考古工作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不仅仅有以金代遗存为主的滨海港口遗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镇遗址,郛堤城瓮棺葬的发掘更是将黄骅境内大量实物遗存可考证的历史追溯到了战汉时期。这些遗存不仅是地方历史延续发展的重要见证,还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的历史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由黄骅的考古文博事业延伸拓展的各类社教活动也影响广泛,辐射京津冀。原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对黄骅文物考古工作有八个字的评价:风生水起,硕果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期,黄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会走进黄骅的各中小学校,以考古专家进校园,考古展览进校园等形式把考古送到孩子们身边,更希望孩子们能走进考古遗址,感受考古遗址的震撼,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