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侠袁亚非

近日,江浙沪地区知名的连锁超市宏图三胞被申请破产清算,已被法院裁定受理,旗下所有实体门店全部关闭。宏图三胞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电脑城,其创始人袁亚非的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

作为南京前首富,英国威廉王子访华点名要见的三个人之一(其他两人是马云和王健林),卖电脑赚了400亿,却败光近500亿身家并背上600亿巨债。

是非成败转头空,让我们进入袁亚非的疯狂岁月。

01不成功就跑路

让我们从袁亚非的童年说起。

这位出生于重庆军人家庭的小伙子,因为父亲是一位工程兵,早年间家中的门牌号码常常变动,湖北、河北、北京,他们都曾住过。

然而,直到父亲退伍,一家人才在南京找到了他们的「家」。袁亚非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城市。他虽然四处流浪了十几年,却没有留下任何地方的口音。反倒是来南京不久,就迅速学会了南京话。

每当他接受采访的时候,普通话总是掺杂着南京口音。

时间快进到1987年,大学毕业后,袁亚非作为应届生,被安排到南京市雨花台区审计局,拿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袁亚非工作认真,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久,就被点名调到区里当上了秘书。然而,这个看似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很快遇到了挫折。

老领导调离并没有带他一起走,新领导也不重用他。在这一次次的挫败中,袁亚非过得郁郁寡欢。就在这时,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席卷全国,带来了改革的春风,也轻轻吹过袁亚非的生活。

在那个迷茫、困惑的时期,袁亚非常常去看卖咸水鸭的摊贩。他一月只拿着200多元的固定薪水,而这些在水西门摆摊的小商贩,却能够成为「万元户」。

实名羡慕。

此时一个想法在袁亚非心中生根:

「第一我比他们聪明,第二我比他们勤奋」

只要愿意,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袁亚非挣扎在抉择的边缘,最终,他决定放弃安稳的政府工作,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放弃「铁饭碗」,下海创业

袁亚非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据《金陵晚报》报道,袁亚非第一笔生意是将雨花台区的大米倒卖到新街口,可惜一番折腾并没有赚到钱。

随后又尝试了各种生意,从大米、服装到鸭子,但都未能成功。然而,就在数次下海碰壁,萌生退意时,袁亚非在一家饭馆遇到了发小姚昀,了解到电脑配件的商机,商业之路从此翻开了新篇章。

袁亚非决定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电脑上。瞒着父母,袁亚非动用了2万块「老婆本」,在南京珠江路租了个小店铺,挂了个「三胞」的牌子(侨胞、台胞和港澳同胞),开始倒卖电脑。

店铺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挨着厕所,夏天的时候店内时常弥漫着难闻的臭味。然而,他一点都不介意,能用最低的租金拿下店面,袁亚非已经很满意,毕竟他那点钱只能租下这个年租金只要一万多的摊子。

位置偏远,袁亚非便花钱在报纸上打广告。比如《江苏电子报》上,袁亚非花了200元买来的豆腐块大小的广告位,就赫然写着「三胞电脑大于等于兼容机世界,小于等于全市最低价」。

那时网络还没融入人们的生活,但袁亚非已经学会「全网最低价」的套路。

此后,袁亚非又继续发传单、搞广播、上电视,前前后后在广告费上投入了5000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都用在了租房子和打广告上,袁亚非用来进货的钱,就只剩下了5000块。

不过,这难不倒袁亚非。

袁亚非用最后的5000元,从别人手里拿了5万元的货。然后,货卖光后,又继续用5万元的资本金,再拿50万的货。

对此,袁亚非对自己的高杠杆进货,非常自豪:

「即使手里只有5000块,我也能做500万的生意」

后来,有人问他:如果当时货没卖掉怎么办?袁亚非半开玩笑地说:

「随时跑路啊!」

压上十倍杠杆,随时做好了跑路的准备,袁亚非创业玩的就是一个刺激。

不过,还好靠着「不成功便跑路」的觉悟,袁亚非的广告做得很好,三胞店一时间门庭若市。

五万块的货很快销售一空,袁亚非拿着五万块又赊来五十万,两个星期后,五十万又变成了五百万。

就这样,利用高杠杆操作,袁亚非赚得盆满钵满。

02珠江路和王大妈

半年后,袁亚非租下了珠江路一半的店铺。三年后,三胞成为南京市最大的电脑商家,开了11家分店,坐拥两亿资产。

回顾这个过程,袁亚非很得意:

「我从来没摸过键盘,我根本就不会电脑,我3年就做成了南京卖电脑的老大!」

三胞所处的珠江路,是南京的高科技中心,位于南京市中心、玄武区辖区内的一条东西向道路。

1990年代初,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知名高校,珠江路自发进驻了2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以此为基础,催生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企业和商家的不断集聚。

当时,有这么一句话:

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益于珠江路良好的3C和IT产业基础,抓住个人电脑爆发浪潮的袁亚非,赚取了惊人的财富。三胞公司也从原来一个靠着厕所、臭味不断的小店,摇身变成了称霸一方的「电脑老大」。

卖电脑卖到高峰时期,三胞开了589家门店,近300亿销售额,成为全国最大的IT销售卖场。袁亚非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脑大王」。

这时候的袁亚非,凭借高杠杆操作,钱来容易,开始觉得「乏味」:

「跟这些人玩,他们的智商太低了,没意思。」

就在大家还在羡慕「万元户」时,袁亚非已经成为了妥妥的亿万富豪。他抽烟只抽哈瓦那雪茄,会客一定要穿精心挑选的阿玛尼西装,旅行要坐私人飞机,出门开的是迈巴赫。

提到迈巴赫,他还是江苏省第一个买迈巴赫的人。

这些都玩厌后,穿着阿玛尼、坐在迈巴赫上抽哈瓦那的袁亚非,开始倒卖电子词典、铁甲玻璃、名牌服装。

但是,和卖电脑一样,这些东西样样赚钱,实在无聊透顶!

过着如此「枯燥乏味」的富豪生活几年后,袁亚非将注意力转到电脑行业,开始着手改造由于供需转变、利润变薄的电脑业务。

在那个严峻的转变时期,袁亚非并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无良售卖低质商品,反而凭借一种革新性的商业模式,悍然崭露头角,带领三胞集团走向了新的黄金时代。

袁亚非将这个独特的模式称为「王大妈」(WDM)模式,他的灵感来自三家全球知名的企业:沃尔玛、戴尔和麦当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沃尔玛那里学习规模采购策略,从戴尔那里借鉴定制直销模式,最后从麦当劳那里摄取标准化服务理念。

比如宏图三胞从麦当劳学习的标准化服务理念:所有门店的价格统一且不议价,所有员工都经过军事训练,穿着统一的制服,遵循统一的服务规范。

对此,袁亚非非常得意:

「我的员工个个训练得像德国士兵一样遵守纪律!」

三者结合,让三胞集团摆脱了传统的电脑城模式,步入创新快车道。

为了扩大规模,宏图三胞冲出了南京,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进入了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等市场。在全盛时期,每个月都会开设10家新店。

2007年,三胞集团已经拥有70家门店,年销售额飙升至70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的3C业界霸主。

03迈巴赫成凤凰牌

2015年3月,一个特殊的客人踏上中国的土地。

这人就是英国的威廉王子。为了欢迎他的到来,中国商界派出了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代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万达掌门人王健林。然而,就在这场皇家级别的聚会上,两位中国首富却被一位「黑马」抢走风头

这位被威廉王子点名要见的人,就是本文的主角袁亚非。

「英国的威廉王子飞越万里,来到中国,点名要找的人,竟然是我。他想要知道,到底是哪位中国商人,横扫了他们皇家授权的百货公司。」

就在此前不久,袁亚非砸下4.5亿英镑,将被誉为「女王的试衣间」的福来德百货收入囊中,在国际商界瞬间声名大噪。

然而,这只是袁亚非并购版图的冰山一角。

2004年,国企宏图集团陷入困境,袁亚非便借此机会将宏图集团低价收入囊中,成为上市公司宏图高科的实控人(这也是宏图三胞名字的由来)。接着,他开始了一系列资本操作,使三胞集团发展成一个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用债权换股权的操作手法,袁亚非将公司92%的股票质押,展开了疯狂并购模式。

  • 2011年,6亿元南京新百17%股权,进军百货零售业;
  • 2014年,24.8亿元从李嘉诚手中买下了南京国际金融中心,进军房地产;
  • 3000万美元收购电商公司麦考林、7000万美元收购以色列养老公司Natali、以50亿元人民币估值收购手机连锁乐语通讯、1.73亿美元收购美国零售公司Brookstone、收购团购网站拉手网、10亿元入股保险公司幸福人寿......

依靠快速置换得到的大笔现金和宽松政策提供的廉价贷款,短短三年时间,三胞集团及子公司在境内外收购了约300亿元人民币资产。

袁亚非的身家也水涨船高。

2015胡润百富榜中,袁亚非以37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37位。

2016年胡润百富榜上,袁亚非以400亿元财富排名第32位,跻身为南京首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些激进并购,高杠杆加码收购的公司,最终却亏损严重。

比如24亿元买下的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当初李嘉诚只不过投资了4亿,转手就赚了20亿。但当2021年袁亚非出售时,却仅仅卖了6亿,血亏18亿。

再比如,4.5亿英镑收购资不抵债的HOF,袁亚非倒是获得了王子的接见,但宏图三胞却为此血亏3.5亿英镑。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一心想重塑当年「5000元搏500万」辉煌的袁亚非,却没想到频频让自己的迈巴赫变凤凰牌(单车),宏图三胞成了名副其实的「接盘侠」

为此,袁亚非卖掉三架私人飞机,也没填上财务窟窿。随后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宏图连续五年财务造假超480亿元,宏图三胞宣布破产倒闭。

是非成败转头空,袁亚非的金陵一梦,最终还是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