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大渡河长鳍吻鮈幼苗循环水培育技术

_何季峰等

长鳍吻鮈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系中。长鳍吻鮈为小型底栖鱼,常栖息于河流底层,适应缓流、清水,不适宜在急流、浑水中生活。长鳍吻鮈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水电站开发建设、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长鳍吻鮈生境恶化、栖息地锐减、野生种群数量减少,已成为长江上游多个地区鱼的增殖放流对象。

笔者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微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了长鳍吻鮈苗种培育试验,以期为长鳍吻鮈苗种培育及增殖放流提供技术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鱼及养殖设施

本试验所用的长鳍吻鮈幼苗大渡河黑马鱼类增殖放流站繁殖。1~20日龄在仔鱼培育池(循环水)培育。20日龄时转移2万尾鱼苗分别至循环水育苗系统和微流水育苗系统进行对比培育,密度约为每升水体2尾,鱼苗全长(12.5±0.5)毫米。

循环水养殖系统(图1)为自行研发,系统包括苗种培育池(蓄水量 10 000 升)、滚筒式微滤机、生化过滤系统、二氧化碳去除系统、紫外线消杀系统、控温系统、增氧系统;微流水养殖系统为圆形PP材质苗种培育池,池底直径92厘米,水位高40厘米,蓄水量250升,池底中部排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本试验所使用的循环水育苗系统示意

2.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所用水源为本地区山溪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鱼苗分别移入循环水系统及微流水系统前进行缓苗处理,待水温相差小于1℃才可放苗。

3.饵料投喂

长鳍吻鮈苗种培育的饵料以丰年虫和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采用前期投喂丰年虫,逐步过渡至全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策略。

人工配合饲料为鳗鲡幼鳗配合饲料(粉料)及商品微粒子配合饲料(S1)按1∶1配比,投喂前饲料中添加维生素、青蒿-辣椒粉、干姜粉等,均匀混合后添加水,不断搅拌、揉捏呈面团状,按照投喂量分别揉搓成小块投喂。

鱼苗进入培育池的最初阶段全部投喂丰年虫,每日投喂4次(8:30、11:30、17:30、21:30各1次),每次投喂量约为每万尾鱼苗10~15克丰年虫卵。待鱼苗生长至平均全长约18毫米时,开始逐步减少丰年虫投喂量,每日减少20%,同时增加相应的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直至转为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此时日投饵率约为鱼体质量的2%~5%(每日投喂3次)。

4.日常管理

微流水培育池每日定时吸污,采用内径6毫米网纹管以虹吸方式排出池底残饵、粪便,防止污染水质,操作时尽量避免对鱼苗造成损伤。每日定时巡查苗种培育池,观察鱼苗摄食、活动状况、鱼苗健康状况、育苗池相关设施运转情况。定期检测水质,记录每日水温、投饵量、摄食情况、淘汰情况等数据。

5.疾病防控

定期镜检,监测鱼苗健康状况,发现有离群独游等异常现象的个体要及时捞出,检查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每 15 日按0.04克/米3 剂量全池泼洒HPV碘消毒1次。

二、结果

1.不同养殖系统苗种培育结果

在微流水系统的培育条件下放苗1万尾,经过6 个月培育,培育成活率为 70.3%,平均全长5.62厘米,且个体差异偏大。在循环水系统的培育条件下放苗1万尾,经过6 个月培育,培育成活率为 82.1%,平均全长8.62厘米,且个体差异偏小。

2.饵料组成对苗种培育的效果影响

本试验所采用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及人工配合饲料组合可满足长鳍吻鮈鱼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具有较好的培育效果。

3.苗种常见疾病的治疗

长鳍吻鮈鱼苗培育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为鱼体轻度出血,主要病因为养殖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性出血,伴随部分维生素缺乏症状,如投喂时较为强烈的声、光刺激等。治疗方法:使用维生素 K 3 按 6 克/千克的剂量拌饵投喂,每日 1~2次,连用3日为1个疗程,定期使用维生素K 3 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同时,饲料中及时补充维生素,保证鱼苗营养均衡,即可较有效地预防长鳍吻鮈鱼苗出血病及其他维生素缺乏症。本试验在长鳍吻鮈鱼苗培育过程中暂未发现其他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病。

三、讨论

1.鱼苗培育的水环境

本试验过程中,循环水系统及微流水系统的溶氧均保持在8毫克/升以上,能满足长鳍吻鮈幼苗的溶氧需求。两种育苗系统的 pH 均保持在8.2左右,培育过程中无剧烈变化;氨氮含量<0.02毫克/升;循环水系统亚硝态氮含量≤0.01毫克/升,微流水系统亚硝态氮含量≤0.005 毫克/升,水质优良。由于控温设施的存在,循环水系统的水温保持在23~25℃,微流水系统为山溪水自流,水温17~19℃。有研究显示,野生长鳍吻鮈产卵时的水温为 14.5~19.0℃,其受精卵在17.6~18.3℃条件下56小时即可出膜。因此,微流水系统的水温更接近自然水体温度,较为符合长鳍吻鮈的自然生长水温。对于循环系统而言,保持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水温升高能够促进鱼体的生长发育。循环水系统的积温相对微流水系统更有利于育苗生长;从水体更换速率来看,微流水系统(1.6 小时更换 1 次)快于循环水系统(2.5小时更换1次),且微流水系统交换的是新鲜水源,氨氮、亚硝态氮含量较循环水系统更低,更有利于鱼苗生长。总体而言,微流水系统在水质方面较循环水系统有优势,在后续育苗过程中若能加装控温系统,将是长鳍吻鮈育苗一种较好的方法。

2.饵料对长鳍吻■幼苗生长的影响

长鳍吻鮈受精卵出膜4日龄后,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外部饵料。此时,选择适宜的开口饵料至关重要。丰年虫初孵无节幼体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开口饵料。相较而言,人工开口饵料有适口性差、容易污染水质等问题。仔鱼培育前期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后逐步转向全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降低培育成本。

3.长鳍吻■鱼苗疾病防控

(1)长鳍吻鮈鱼苗出血病。长鳍吻鮈生性警觉,易受外界刺激而造成应激,加之其营养需要研究缺乏,导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及丰年虫状态下可能会面临某些营养缺乏问题,尤其是维生素不足,从而导致鱼体出血问题。亚硫酸氢钠甲萘醌为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的必需物质,同时参与因子Ⅶ、Ⅸ、Ⅹ的合成。缺乏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可引起上述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影响凝血过程,从而引起鱼体出血,投喂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可起到治疗鱼苗出血病的效果。亚硫酸氢钠甲萘醌为水溶性维生素,不依赖胆汁即可被吸收,添加在饲料中投喂,可被鱼体直接吸收,后随脂蛋白转运,在肝脏内加以利用。

(2)长鳍吻鮈小瓜虫病。有研究表明,处于各个生长阶段的长鳍吻鮈均易感染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且危害较大。虽然本试验过程中暂未发生小瓜虫病,但预防仍是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小瓜虫病暂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该病防重于治,目前主要的预防措施有:①对育苗池及相关器具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工具做到专池专用。②长鳍吻鮈幼苗入池前做好小瓜虫病原检疫,并进行浸泡消毒。③定期使用较为温和的消毒剂对养殖水体消毒。④保证鱼体充足的营养供应,定期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其他保健品(如青蒿-辣椒粉、干姜粉),增强鱼体抵抗力。⑤保持水体清洁,定期使用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