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继红华大基因临床科研部总监黄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9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

然而,2020年底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一篇论文称,从1990年到2020年,全球50岁以上人群失明率下降28.5%,但因人口增长,失明患者在30年间增加了50.6%,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人数增加91.7%。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视力报告》指出,全球至少有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其中至少有10亿人的视力损伤问题本可预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良好的用眼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但是天天盯着电脑、手机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护眼,乃至全生命周期的保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继红(左二);华大基因临床科研部总监黄辉(右一)

今年的全国爱眼日,新华财经联合华大基因共同推出了《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科技助力“睛”彩人生——全国爱眼日专题直播》,为广大观众带来了近两个小时的眼睛健康公益大课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继红和华大基因临床科研部总监黄辉担任“健康知识讲解人”,详细讲解青光眼、黄斑变性、近视等眼部疾病常见误区和问题,为观众答疑解惑。

,时长

01:51:02

*关注普遍的眼健康 科技助力“睛”彩人生——全国爱眼日专题直播 回放

此外,华大基因将携手光基金,联合各地医疗行政机构、公益组织开展“爱眼日”线上科普、线下义诊等活动,面向全国免费提供2,000例近视风险筛查和遗传性眼科疾病基因检测

无法被替代的“视”界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相应疾病,常见疾病有眼睑病、泪器病、眼表疾病、结膜病、角膜病、巩膜病、晶状体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眼底病、屈光不正、斜视与弱视等。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国际眼健康中心、哈佛医学院、奥克兰大学、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等机构联合调查发现,排名前六的眼病防治挑战分别为:屈光不正、白内障、儿童眼健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青光眼、早期检测和筛查。其中,白内障问题成为唯一全球所有地区都面临的重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继红院长指出,现代人眼部疾病普遍多发,和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目前,电子产品(如iPad、手机、电脑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的工作甚至高度依赖电子产品。

长时间、短距离看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熬夜、作息不规律、情绪波动、压力大等因素,就容易引发多种眼部疾病,如近视、干眼、眼底出血、黄斑变性、青光眼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继红院长建议,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蓝莓、胡萝卜等富含花青素、胡萝卜素的食品,以辅助保护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后天因素导致现代人眼部疾病多发外,黄辉博士介绍道,不少眼科疾病和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单基因遗传性眼病,例如先天性黑矇等。这类疾病发病早,对视力损伤大。患者在查明病因后,可以在治疗的同时接受生育指导,来阻断下一代发病。而由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眼部疾病,可以通过基因筛查风险评估、临床检测结果以及生活习惯来综合评判罹患疾病的风险,并通过加强监测管理,降低综合风险。

“视力的小偷”——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导致失明的第二大病因。它是一种视神经疾病,主要是由于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坏、视野缩小,严重者可致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严重损害视力的一种眼疾,在早期无明显的症状表现,因此在眼科医学界青光眼被称为“视力小偷”。它的发病率在2.5%到3%左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越来越高。

目前临床上普遍把青光眼分成四大类,分别是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混合型青光眼。

其中,先天性青光眼和遗传相关,通常在30岁前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发性青光眼根据房角开放和关闭,分为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的房角是不关闭的,但房水流出不畅,发病年龄往往在40岁以上;而闭角型顾名思义,是房角关闭了。

原发性青光眼还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的诱因通常与情绪波动、睡眠不好等后天因素有关。

继发性青光眼是由其它眼部疾病所引起,例如虹膜炎、葡萄膜炎等。

混合型青光眼是指眼睛中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原发性青光眼疾病。

需要警惕的是,青光眼有一定的遗传概率。亲属中有青光眼患者的,将有10%-15%的罹患风险。如果是单基因遗传病模式,有明确的基因的(例如MYOC、OPTN、WDR36等),需要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辉博士提醒,青光眼虽然可以通过基因筛查检测出来,但目前并没有针对该病症的靶向药物,临床治疗还是依靠用药或手术。吴继红院长建议,保持身心舒畅、良好的作息和睡眠、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青光眼的发生。

黄斑变性,你可能还不了解它!

黄斑变性是高发眼病,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致盲眼病首位。中国老年群体中黄斑变性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万。50岁以上的人群,大约有15.5%的患病率,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36.7%。

黄斑变性的高危致病因素与年龄增长有关,所以一般也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其他高危致病因素分别是遗传因素、强烈的日光照射和吸烟。吴继红院长建议,预防黄斑变性可以从危险因素上进行控制,即戒烟和佩戴太阳眼镜。此外,筛查易感基因也是很重要的。

近视,戴上眼镜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近几年来,我国近视人群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而且不少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也纷纷戴起了近视眼镜,青少年近视问题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高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当前,大众对治疗近视的需求越来越多,最常见的就是光学矫正,也是最安全的。OK镜也是一种治疗方式。临床研究表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感染的风险。一般成年以后,屈光度数在两年及以上较为稳定的,可以采用激光手术进行矫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继红院长提醒,近视手术相对来说已经很成熟,不过即使安全系数再高,也有可能有些并发症的存在,主要的并发症是干眼,也可能会出现炫光等。

黄辉博士介绍,基因科技对近视的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解决早发性高度近视,以及一些综合征型的遗传性眼病伴发高度近视的这类疾病。这些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查明病因,辅助临床治疗。对于罹患特别严重疾病的人群,还可以给出生育指导方案。在高度近视或近视风险方面,也有相关的风险预测项目来评估遗传风险,达到早知道、早管理的目标,并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控制、眼健康监测,来预防或减缓疾病的发生。华大基因在眼病的检测与研究方面,已经和国内外临床专家有着十多年的合作经验。

吴继红院长表示,正是有了这些基因检测,才可以预知风险,及时把有高危风险的病人纳入临床管理当中,进行密切随访;有了这些检测结果作为依据,有明确致病基因的人,可以得到精确诊治,甚至可以给病人提供更前沿的治疗方法,例如基因治疗。像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黑矇等疾病,之前在临床上基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但这些检测技术,就像打开了一个通道,让原来不能治的眼疾有了治疗手段,给了患者“光”的希望。

光基金,华大基因公益在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从2023年6月6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华大基因将携手光基金,将联合各地医疗行政机构、公益组织开展“爱眼日”线上科普、线下义诊等活动,面向全国免费提供2,000例近视风险筛查和遗传性眼科疾病基因检测,倡导全民护眼,助推大众眼健康。

华大基因一直都秉持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理念,以“科技向善”实现“科技为善”,让基因科技惠及大众。从防盲公益,到加强出生缺陷和肿瘤防控;从罕见病领域到全民健康,华大基因践行公益造福之路,步履不停,通过公益义诊和科普宣传,将基因科技成果带给患者及家属,唤起社会对眼部疾病的关注,特别对是失明儿童、包括莱伯氏先天性黑矇在内的遗传性眼病、罕见病患者群体的关注与重视。

早在2017年,华大基因的7位女高管自发捐款成立光基金,帮助广大患者得到相应的医学救助。“精准防盲,大爱有关”的宣言从未遗忘,光基金一直在公益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健康不但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以光基金为引领的“爱眼宣言”,将为全民科学护眼,乃至全生命周期的保护,筑牢精准防控的“健康长城”。未来,华大基因持续新技术、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模式,全力以赴践行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