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研究-大漆(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冒犯地说,夹纻胎佛像与木乃伊挺像的……

纻胎的胎芯有实木的,也有木竹骨架的,粘土的,现代的做法主要采用石膏为胎。胎上先刷生漆增加强度或者紧固性——这一点在夹纻和夹纻脱胎漆器上小有差异,后面描述工艺细节时再说。在胎芯上用苎麻布裹缝(苎麻就是俗称的粗布,麻布,文雅点儿叫夏布,夹纻这个词显然与苎麻这种材料有逻辑关联)刷上漆灰,再是夏布漆灰夏布漆灰……以麻布和漆层层堆叠而成。所谓漆灰,根据故宫博物院官网的解释是一种“腻子”。漆灰简称“灰”,是以各种物料的粉末与生漆调合而成的糊状物,用来涂在漆器的麻布胎子上。根据所用物料的不同,分角灰(以煅过的鹿角或牛角捣碎调漆灰)、骨灰(以煅烧过的兽骨捣碎调漆灰)、蛤灰(以贝壳捣碎调漆灰)、石灰(以某种石料捣碎调漆灰)、砖灰(以砖头捣碎调漆灰)、炭灰(以炭末调漆灰)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夹纻胎的逻辑是以大漆和夏布为胎,这比木胎的热胀冷缩延展性更好,不会因为气温和干湿度变化而开裂,甚至因此影响大漆表面的光滑,而且胎骨极轻。这样的漆器比较形象地说,就是有个坚硬的漆壳子——这有点儿像一种现代的材料——玻璃钢。在现代各种风起云涌的新材料和黑科技的冲击下,大家也许对玻璃钢这个材料感到很陌生。但是大家应该对公园里的小鸭子船有点儿印象——现在公园划桨船和脚踩船已经不是铁槽船(当然更不是古早的木船),一水儿的玻璃钢船体。在改革初期的北京街头还出现过一种比小鸭子船更加拉风时髦的交通工具——中华子弹头小轿车,中华汽车的车体外壳就是一体成型的玻璃钢……

夹纻胎的做法明显借鉴于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造像,比如青铜器铸造。特别是夹纻造像的胎芯处理——如果不是采用实木为造像胎芯的话,夹纻造像完成后,会将粘土芯抽掉。一方面减重,另外也确保造像的干湿度和膨胀系数的统一。这个做法与青铜器的脱模,甚至失蜡法浇筑简直如出一辙。

夹纻胎漆器的虽然比不上现代的玻璃钢,但是它在硬度,自重和各种防护性能,确实非常“能打”。所以,这种工艺在战国中期墓出土的漆器中就已经较常见。在西汉乃至三国时期依旧风行,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夹纻首奁(图1),西汉时期的双层奁盒(图2),三国时期的夹纻漆盘(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