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得沸沸扬扬的“鼠头鸭脖”事件终于迎来了最新的大反转,经官方联合调查组调查确认:江西职院食堂饭菜中的出现的“异物”就是老鼠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南昌市市场监督治理局已吊销涉事食堂食品经营许可证,对涉事企业和法定代表人顶格处罚。

据媒体报道,下一步,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昌高新区市场监督治理局昌东分局等相关责任单位、涉事企业和责任人,并在全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抓好源头治理,切实保证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就此,算是为该事件“盖棺定论”,圆满收官。可是,回忆整个事件,仍旧还有3个问题没能为网友答疑解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起因

整件事的起因说起来其实也很简单。

6月1日,在江西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名学生爆料,在学校食堂疑似吃出了“异物”,而该“异物”看起来就像是老鼠的头部。于是向食堂的工作人员确认,得到的答案却是“这不是老鼠头,而是鸭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学校的食堂,关乎着学校里数千名师生的健康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学校紧跟其后,公布情况通报,声称拍视频者公布的内容与事实不符,还言之凿凿最后来了一段“义正言辞”的说辞:食品安全无小事,校园食品安全,尤其关系到学生健康,家庭未来和社会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发视频爆料的学生也出面澄清,自己吃到的“异物”不是老鼠头,而是鸭脖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网友纷纷指责当地市场监督治理局工作人员是在“指鹿为马,李代桃僵”,“明明是老鼠头却说成鸭脖,这不是欲盖弥彰吗?”、“难道全网就我一人眼瞎了?”

到底是鸭脖还是老鼠头,有动物学家也做出了中肯的估计,表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能性是老鼠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一度闹得举世皆知,连外网都专门报道了该事件。可谓丢人丢到了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发转:是老鼠头,而非鸭脖

眼见着舆论愈演愈烈,6月10日,江西省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调查组的阵容也很强大,涉及到江西省教育厅、公安厅、国资委、市场监督治理局等多个部门,一起联合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的调查结果,也和网友预期的差不多,狠狠打了当地市场监督治理部门,以及学校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明明是老鼠头,当地市场监督治理局,江西职业学院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未解决的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老鼠头到底从何而来,又到什么地方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个问题:负责采样调查的副局长是专业素养不够,还是充当了食堂的“保护伞”?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次采样调查,是一名当地市场监督治理局局长江某带队,并言之凿凿给出“是鸭脖而非老鼠头”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常年从事相关工作,难道是专业技术不过硬?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难免让人怀疑,当地相关部门的队伍中,是否和涉事食堂存在利益链,才会为食堂“欲盖弥彰”,指鼠为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问题:拍视频的学生为何改口为学校掩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这句话,套用在当地市场监督治理局和学校的身上,同样适用。当我们都只想掩盖事实的真相时,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当你把网民当成傻子的时候,自己何尝不也是小丑?

纸包不住火,东窗事发,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

老鼠头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