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经济学的普及读物《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作者是美国的两名经济学家:彼得·D·希夫和安德鲁·J·希夫。通过讲述一个小岛岛民捕鱼的故事展开,将很多经济学概念都通过小岛的故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隐喻现如今中美经济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并提出了一些提醒,因为书写作于2009年,当时正值美国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之际。里面的经济逻辑,放在现在来看,依然是有用的,而且作者有些预言家的味道,美元这个所谓的全球货币正在逐渐失去信任。

接下来几天我们就来看看本书的一些核心观点。

从前有个小岛,上面的居民每天忙于捕鱼,不过由于他们的方式很原始,只能徒手捕鱼,这是个很费劲的活,因为鱼很滑,很难抓到,花一天的时间也只能抓到一条鱼,所以每天或者捕鱼,吃鱼,再捕鱼,再吃鱼的生活,没有时间干别的,日子很简单,这也像极了许多动物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停捕食维持生存。书中就提到:

所有物种而言(人类除外),经济学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日常生存活动。食物短缺、天气恶劣、食肉动物的威胁、疾病的困扰、发明相对较少、忍饥挨饿地活着(有一点儿剩余时间进行再生产)。

这样的日子过了许久,有个岛民不想日复一日过着艰难捕鱼的生活,他有了好的想法,他想做个渔网,但这样他就得冒着一天不能捕鱼挨饿的代价,同时还有可能失败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他就能一天捕到两条鱼,生产力直接翻倍。这就像人类历史上不断有新的工具产生,提高生产力的例子,从采集狩猎、到开垦种植、驯养动物、发明蒸汽机进入工业时代,发明计算机进行信息时代,每一次都是成倍的提升生产力。

生产力提升之后,工具就成为了资产设备,正如小岛上的渔网,从此发明渔网的岛民就可以抓一天鱼,休息一天,轻松多了。也可以每天捕鱼,这样就有了积蓄,可以应对一些风险,比如天气不好,不能捕鱼的情况。

其他的岛民看到了,也想用他的捕鱼器来捕鱼,因为资源不是人人相同的,于是产生了经济行为,这个有捕鱼器的岛民A有好几种办法:

(1)雇佣一个人来捕鱼,把捕鱼器给他用,他每天捕到的两条鱼,把一条半给雇佣者,半条留给自己。这样雇佣者比自己徒手捕鱼就能多赚半条鱼,而发明捕鱼器者因为掌握了独门的捕鱼器制作技术,他有了大把的时间来制造捕鱼器,只要制造出两个捕鱼器,其实他就可以每天都得到一条鱼,有人替他捕鱼,他只需要休息就行。

(2)他也可以整天做捕鱼器,然后雇佣更多的人来捕鱼,这样他就能得到更多的鱼,因为规模扩大,他需要有人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寻找捕鱼器制作材料、有人负责看管存鱼、有人负责记录接入借出等。这就是雇佣与老板的关系,产生了公司的概念。

(3)因为他有多余的鱼,自己也吃不完,所以遇到狂风大作不能捕鱼时,其他岛民吃不到鱼,如果饿一天,那实在受不了,那么岛民A就可以借鱼给其他人,首先帮别人度过难关,等他们还鱼的时候,给1.2条鱼就行,这样就产生了借贷业务。

以上就是一个小岛,只要有新技术的产生后,出现的可能的经济行为。

更多内容,咱们明天再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