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茶村茶韵飘香

作者:倪洪伟

藏茶村,以藏茶为魂,承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出雅安市城区,沿川藏公路西行约两公里,在多营镇临山的右侧,一座川西风格的门楼赫然矗立,牌匾上“中国藏茶村”五个烫金大字分外醒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景区,沿山两侧草木葳蕤、花朵灼灼。一段大型文化墙迎面而至,斑驳的岁月镂刻在青砖灰瓦上,一张张雅安的老照片写满故事:城区的老茶号、崎岖的茶马古道,以及晾晒藏茶的场景……大抵都拍摄于1939年前后。文化墙前,马帮、背夫的雕塑,栩栩如生,仿佛诉说着昔日繁华的茶马互市和藏汉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

雅安南路边茶又称“藏茶”,在类别上属黑茶,主要供给西藏、青海等地,是涉藏地区人民不可或缺的“生命之饮”。“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足见藏茶在藏族人民心中的重要分量。据《西藏政教鉴附录》记载:“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所携茶叶即雅安出产的龙团、凤饼茶,系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西藏的。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送入西藏,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景区游道向上,地势渐渐平缓,依山而建的茶园渐次呈现,漫山遍野绿意葱茏。一把用藤条编织的绿色大茶壶屹立在茶地中央,四个大茶杯依次摆开,仿佛在倾倒岁月沉淀的茶水。走进中国茶种园,里面种植了省内外和国外的100多个茶树品种。每一垄茶树前都竖立着简介牌,宛如茶叶的“百花园”。原来我们平常所喝的茶竟然有那么多品种!整个茶园铺设了纵横交错、曲径通幽的景观游步道,沿途栽满了杜鹃、红花继木和红叶石楠,像一条彩色的丝带,盘绕在空旷的茶园。这里还专门设置了烧烤、柴火灶区域,青瓦木舍建筑,方便游客自助用餐。几个游客正在茶地里体验采茶,温煦的阳光落在身上,映衬着她们喜悦的笑脸。

几栋西康风格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青砖灰瓦,别具特色。这是藏茶村的核心区,设有藏茶文化展示馆、藏茶品茗展销区、藏茶主题酒店和藏茶生产观光车间。步入藏茶文化展示馆,大量的影像、文字、图片、实物和塑像向人们展示了厚重的藏茶文化历史和茶马古道沿途的风土人情。茶马古道历史上主要有川藏、滇藏、川青(海)等走向,其中的川藏茶马古道颇负盛名。这条古道以雅安为起点,到康定再往理塘、昌都、拉萨,远至南亚、西亚。它与唐蕃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交叉,横跨高山峡谷,穿越青藏高原,连接川藏甘青等省区,通往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国,是历史最为久远、道路最为复杂、运输量最大的茶马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橱窗里一块锃亮的牌匾吸引了我的目光。2008年,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藏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象征民族团结的藏茶从此走出深闺,如绚烂的格桑花盛开在美丽的川藏线。去年底,从摩洛哥拉巴特传来令人振奋的喜讯,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藏茶)名列其中。

“很激动!很高兴!”在藏茶品茗展销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藏茶)代表性传承人甘玉祥难掩兴奋,动情地说:“从国家级非遗上升到人类非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藏茶、品味藏茶,有利于藏茶的传播和传承。”甘玉祥出身于藏茶世家,自小就在茶坊长大。“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藏族同胞的饮食结构缺少蔬菜、水果等促进消化代谢的成分,而茶中含有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与他们油腻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互补。”甘玉祥娓娓道来,眼光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茶村设有现代化的藏茶生产线,供游客免费参观。透过观光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藏茶从粗制到精制的全过程,包括杀青、蒸茶、蹓茶、发酵、干燥等环节,然后经过除杂、整形、配仓和包装,最终生产出藏茶成品。

千年非遗,藏茶飘香。明媚的阳光笼罩着美丽的藏茶村,像历史回放的光影,恍然间,似乎又听到马帮走过、铃铛响起的声音。

▌来源:四川政协报

▌编辑:王鹤飞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