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是一位副国级的革命战士。他和陈毅一起打过游击战,和粟裕一起取得苏中战役大捷,和叶帅一起指导过湖北的发展,可他却喜欢别人叫他的绰号:阿丕。

他想留在北京的时候,被派去了地方;他在扎根地方的时候,又被调回了北京;那个大家口中最适合他的部队岗位,他最终也没能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努力留京

1974年9月9日,陈丕显坐在康平路71号的一楼,拿起了笔,准备写信。

两个月前,毛主席公开批评了反动团伙。陈丕显的老大哥胡耀邦觉得这是个极好的机会,他给陈丕显带来了一个提议:给主席写认错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认错书的内容,胡大哥给了三条建议。

首先是一定要认错。如果阿丕没错,难道错的是主席和人民吗?当然不能这么说;其次是认错要有度。

不要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这容易让主席觉得自己当年看错了人,惹主席不愉快;最后是要虚心求指正。一定要虚心接受思想教育,明确自己想要为组织服务的决心,请求组织安排任务。

关于写信的细节,这个只比陈丕显大了一岁的大哥,也考虑到了。

首先,字数不能太多,要言简意赅,不然主席读起来会很累;其次,字体一定要大,主席年纪大了,看起来会比较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丕显按照胡大哥的建议,给主席写了几百字的检查。两个月后,陈丕显走出了书房。

启程云南

1975年2月20日,陈丕显回家待业已经整整3个月了。他觉得自己恢复得很不错了,可上级调令迟迟不发出来。

已经9年没上班的陈老,他心里充满了焦急,他又去找胡耀邦商讨。

胡耀邦认真听完听了陈丕显的计划和顾虑,建议他主动争取:“现在组织上的事情也比较多,安排到你这里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不如,你直接给小平同志写封求职信吧,申请尽快安排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老回家后再次提起笔,信里主要写了两个内容。

一,表达自己想要重回工作岗位的决心,请求组织尽快分配工作任务。

二,陈述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请求组织允许自己留京工作,方便做进一步的治疗。

又过去了小半年,直到9月初,陈丕显终于收到了组织的调函。和求职信中“在北京复岗”的诉求不同的是,他被派到了上海市革委会,担任副主任。

组织上考虑到,上海确实需要平稳局势的大将,而陈老之前就担任过上海的书记,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丕显没有考虑太多,为国家效力,在哪里都能效力。

可是等他上任之后才发现,这根本就是反动分子的一个陷阱:自己完全被架空了,就是一个凑人头的。无奈的陈老,只得又给小平同志写信,请求重新调整工作岗位。

1975年9月30日,接到陈老反馈的小平同志,连忙给主席写信陈情。一是强调陈老的工作能力,能干事也能担事;二是强调北京岗位的缺口,急需这样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因此,他代表组织,申请将陈丕显调回北京。

10月12日,59岁的陈老离开住了23年的上海,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日,陈丕显带着长子陈小津,见到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一见到陈丕显,就赶紧握着他的手,眼眶也忍不住红了起来:“阿丕,你受苦了。”

陈老一听到这句话,嗓子一下子就哽住了,眼泪也忍不住就掉了下来。这是陈小津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见父亲掉泪。

到了1977年,时局基本稳定了。组织上终于找到陈老,咨询他对后续工作的意见。

陈丕显表示,希望继续留在北京工作。但是上级的交接人员给的选择范围却很小:云南,或者青海。

云南和青海都是高原气候,空气稀薄就不说了,地理环境也比较艰苦。陈老不怕苦,但是他现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这样的环境,他只怕自己的身体抗不了几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消息的叶帅也劝他:“高原的气候,普通人去尚且不适应,更何况是一个体弱带病的老者。阿丕你可以再等等,看还有没有调剂的机会。或者,我可以直接安排你去部队。”

粟裕也很关心陈老的身体,也建议他可以考虑一下去部队。现在部队里很缺像陈老这样有经验的老干部,去了之后可以担任政委什么的。工作不会太劳累,也有助于调养身体。

陈丕显自己也有些犹豫。他想早点上岗,也想去一线锻炼,但是他的身体确实是一个跨不过去的短板。陈丕显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听听胡大哥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耀邦听了他的想法,鼓励他去一线。

首先,工作机会一定要抓住。陈老已经多年没有上岗了,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下次的工作安排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来。

其次,国内形势一直在变。把陈老放到地方,也不可能让他一直扎根在那里。后面有了岗位空缺,很有可能会再把陈老调回来的。

陈丕显觉得胡耀邦分析得很有道理,决定先去地方上任。青海属于青藏高原,海拔比云南高得多,相对而言,云南更适合陈老。

1977年2月,陈丕显收拾好行囊,奔赴云南。

做好了扎根地方的陈老,最终还是如愿回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回北京

陈老到云南担任的依旧是书记,只不过是四把手。这对于离职9年的陈老来说,是一个比较适宜的起点。

陈老铆足了劲头,在云南扎了根。他积极聆听群众的声音,热情地让大家喊他“阿丕”;又将党的政策,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很快恢复了云南的基础秩序。

陈老的政绩传到了北京后,就如胡耀邦的预料的那样,陈老得以被调走。

1977年7月,陈丕显到达湖北,继续担任书记,这次直接干到了一把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全国,也吹到了湖北。作为小平同志的亲密战友的陈老,在湖北进行了一系列“思想解放”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湖北的发展。

陈老在湖北扎根了四年,充分发挥了老革命身上的韧劲和拼劲。小平同志看着陈老的工作汇报,高兴地说:“阿丕干得漂亮,是时候把他调回来了。”

1982年9月1日,陈丕显回到了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担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身体状况不太好,只能向组织申请半隐退,到二线工作。陈老被调回来,就是接替这个位置。

当时陈老只有66岁,在老龄化严重的领导团队里,是比较年轻的;再者,陈老这这几年在地方锻炼,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此外,政治部主任这个职位是很有分量的,必须要资历深的老革命才能镇得住场子。

就在人人都改口叫陈老“陈主任”的时候,陈丕显却失去了这个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要担任政法委书记的余秋里,找到了小平同志,想跟陈老换个岗。余老之前一直主管政治和经济,突然让他转到政法,余老觉得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以他就和小平同志商量,还想待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小平同志考虑之后,觉得陈老也能胜任政治的工作。不过毕竟是内部调岗,还是得咨询下当事人的意见。于是,小平同志就找到了和陈老关系最好的胡耀邦,让他去探探陈老的口风。

陈老听到胡大哥的口信后,笑呵呵地说:“我服从组织的安排,哪个岗位对我来说都是新岗位,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0日,正式的任命函下来了。陈老担任政法委书记,余老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

余老私下见到陈老的时候,亲切地握着陈老的手,当着众人的面说:“阿丕,谢谢你愿意跟我换岗,我可得请你吃饭表示谢意,连请三天!”

1983年6月,陈丕显当选副国级的人大副委员长,并于1985年退居二线。

退居二线的陈老,终于有了一点点空闲的时间,来构思叶帅的嘱托。叶帅之前就有将党的奋斗历程记录下来的打算,而跟着党一路成长的陈老,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老知道历史的庄重性,但是晦涩的表述会不利于党史的传播。陈老想找一个轻松又不失端庄的形式,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他一边搜集资料,一边构思大纲,始终觉得还是少点意思。

一天,陈老和老战友聊起了游击战的一些趣事。陈老一下子就被带回了那段时光里,当时的对话和场景,仿佛不由自主地浮现了出来。陈老灵光一闪:用回忆的方式来记录历史,这样就能平衡历史的严肃感。

1990年,陈老联系到了之前帮自己写稿的梁茂淦,准备写回忆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茂淦第一次接到这么大的任务,显得有些拘谨。陈老不仅亲自帮梁同志安排住宿,还请他去吃饭。

爱开玩笑的陈老还拍拍小同志的肩膀,安抚他说:“这次任务很重要,但也不要拘谨。拘谨要是影响到了工作质量,我可是不会放你回家的。”梁同志被陈老的亲切感染,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1992年10月,历经两年的反复修改,长达30万字的《陈丕显回忆录》终于定稿。那段奋斗的光辉岁月,终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1995年8月23日,80岁的陈老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陈老的回忆录,和他身上的革命精神都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老的长子陈小津从1988年开始,就担任中船的领航人。他不仅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还把顶着赤字的沪东重机送上了全球利润榜第一的位置。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这种代代相传的奉献精神,带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未来,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在等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显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央视网)

陈丕显 大余人民政府网

陈丕显回忆录 豆瓣读书

到陈丕显前辈身边工作的回忆 梁茂淦 中国知网

周恩来与陈丕显最后一次谈话:没罢官之前,照样工作 周恩来纪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