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产量占世界的80%。但长期以来,我国丝绸行业存在科技创新疲乏、技术更新缓慢、综合利用不够、利润附加值不高等诸多问题。为助力丝绸业升级换代,2008年11月,国内纺织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苏州大学。

该实验室依托纺织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借助苏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聚焦新型功能性纤维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纤维材料绿色低碳制造、纤维材料数字化智能制造及检测体系四大方向,攻克了30多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

点“丝”成金 蚕丝跨界医学领域

这些正在运转的设备叫编织机,不过由它们编织出来的线,不是用于织布,而是用于缝合人体内外的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用蚕丝缝合线,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缝合伤口、联结组织和结扎血管等。传统的蚕丝缝合线多为复丝编织,容易藏匿细菌,导致伤口受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为此,李刚团队开发了一款破解这一难题的多功能缝合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开发了一种具有抗菌抗炎功能的医用蚕丝缝合线,搭载丝蛋白的载药技术,引用了传统的中医药,可以长效抗菌抗炎。这个技术是原创的技术,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和日本发明专利,并且申请了国际PCT的专利。”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教授、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李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蚕丝不仅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保健品,还在化妆品中彰显它的魅力。这一台设备叫高压静电纺丝机,可以把溶解过的丝蛋白溶液通过高压静电纺丝技术,来得到一张纳米纤维面膜,还可以添加包含补水保湿,抗衰老功能性成分的纺丝原液,来达到美容的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验结果显示,蚕丝材质的面膜更容易补水保湿,并有利于有效成分渗透至人的肌肤表层。目前,该产品已经进入试生产和销售审批阶段,预计2024年正式投产。

神奇染色术 布料上色无需染料

蝴蝶和鸟儿的翅膀色彩斑斓,这是由特定结构产生的颜色,它来源于物体表面具有可见光波长尺度的微纳结构,与可见光相互作用选择性发射光波长的光学效应。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团队基于这一原理,实现了在结构色纤维研发上的突破,真正做到布料上色无需印染,有望解决纺织印染行业的污染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通过一定尺度范围的微纳结构,没有用到任何的染料,一个是生产过程环保绿色,另外做到了加工过程的环保绿色。”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特聘教授、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张克勤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检测报告显示,由该团队制成的结构色纤维产品摩擦色牢度、皂洗色牢度均达到行业标准,并且无氟、无其他重金属元素。

“未来我们会看到,这种通过结构色产生的隐身车衣,更进一步地丰富汽车涂料、汽车的颜色。”张克勤告诉记者。

纤维有智能 服装上演“变形记”

如今,具有电子功能的智能纺织品成为纺织服装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方剑教授及相关团队正在进行智能纤维材料与智能纺织品的研究实验。未来,智能纺织品能与可穿戴设备连接,可用于通信、健康状况监测和实时运动训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衣服看上去是一件普通的运动服,但实际上在其中加载了很多黑科技,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在胸口、袖口和肘部,都镶嵌了柔性纤维传感器,它在保证服装舒适贴合性的同时,能够在运动时准确监测人体的呼吸、心率以及运动幅度。

据介绍,因为纤维材料柔软轻便贴身,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的监测传感器,能有效提高采集信号的准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体很多都不是平面的,所以这样的一个曲面,就需要我们的传感器件,和我们的人体有很好的贴合,贴合好了之后,这样的微小的应变形变就可以检测到了。”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方剑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团队还开发了具有传感和理疗功能的智能护膝,在监测人体步态,判断损伤情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热疗法促进康复。

“今后的智能的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第一个它会有更多的智能性,第二个以一个更加舒适、更加合适的方式来呈现。”方剑告诉记者。

制定行业标准 把牢丝绸“话语权”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丝生产国与贸易国。2010年以来,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参与研制起草了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丝绸国际标准。

目前,实验室在国际丝绸联盟支持下,开展丝绸产品全产业链碳足迹、水足迹的研究,核算从原材料获取到形成成品过程中,所有投入、产出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使得我们整个桑蚕丝绸产品生产,达到碳中和,甚至于负碳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我们主要是做这方面的核算工作,而且建立了一些模型,现在申请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副教授许建梅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丝绸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云南红河谷等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

“主要挖掘企业的技术需求,还有引进人才,协助企业,组织校企对接,从而解决企业的难题。”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关晋平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苏州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承接国家重大工程,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新工科"人才需求,打造了"创新创业意识激发,项目实践锻炼,高水平学科竞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实验室里面,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有,给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锻炼平台,研究产生更多的成果。”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肖甫青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后,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发挥实验室在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方面的资源优势,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赋能、“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努力担负起传承和推动丝绸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把实验室建成我国现代丝绸产业最优质的技术开发平台和创新基地,打造成国内丝绸行业最高学术研究中心,确立在国际丝绸领域的学术核心地位,提高丝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纺织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实验室也将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和丝绸文化,打造以创新文化为内核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史哲铭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