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它作于法国大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时,描绘了大革命时期遇害的雅各宾派领袖马拉在浴室中被人杀害的情景。

让·保尔·马拉(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本是瑞士人,成为政治家之前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医生和科学家,曾被英国的圣安德鲁大学授予名誉医学博士学位,在物理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本可以在科学和医学中展翅高飞,名利双收,但对穷人的怜悯之心使他不能耽于书斋之中。革命甫一爆发,他立即投身进来,迅速成为革命者中的革命者,成为最贫穷人们的喉舌,他自己也过着最贫困的生活,义无反顾地维护着穷人们的利益。

马拉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拉画像

革命前他由于指称国王为卖国贼而遭到追捕,被迫在巴黎最肮脏潮湿的地方东躲西藏,因而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皮肤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但他依旧是雅各宾派的首领,依旧为穷人发声,对大革命之初掌权的吉伦特派的种种错误做法展开坚决斗争,吉伦特派下令把他逮捕法办。但马拉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听说他被捕后,从巴黎到外省都响起了一片反对之声,迫于人民的压力,吉伦特派释放了他。

事情并没完,吉伦特派并没有真正放过他。1793年7月的一天,马拉在家中被吉伦特派的特务、25岁的科尔黛女伯爵刺杀了。事后,悲愤不已的大卫用三个月的时间画下了《马拉之死》,试图用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二. 艺术赏析

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大卫个性沉默寡言,喜欢思考。他的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主题,后来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比如雅各宾派领导人等,使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其中最杰出的便是《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是一幅凝固的历史画卷。为了展示马拉临死前英雄般的高尚品格,大卫借由基督的牺牲精神,采用竖构图法,只选取根本性的元素,省略了一切无关大局的细节,把马拉精神推向了无比崇高的境界。

《马拉之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拉之死》

暗淡的背景,马拉张开的双臂,纪念碑般的木箱,人物及静物的强光处理,都赋予了作品犹如基督殉难般的神圣意境。粗犷、朴素的木箱及其阴沉的影子,不仅呈现出马拉朴实的生活,而且有效地拉近了画面与观者的距离,使作品更为逼真。木箱上的纸片和马拉左手拿着的信笺,呈现在画面上是清晰可读的,如此具象的描绘,在艺术史上也是罕见的,作者的意图显然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刺杀场景,传达出这位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面貌。用绿色的毛毯来烘托马拉的鲜血,让画面的悲剧色彩十分突出。

《马拉之死》的画中,马拉手上的便笺写的是:“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箱上的便笺写的是:“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画作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作局部

马拉当作办公桌使用的木箱犹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箱对外的立面上由画家精心书写的法文题词“献给马拉——大卫”,犹如石碑上的铭文一般,表达了画家对死者的崇敬和悼念。

《马拉之死》既是历史画,也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这是一幅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画风极为写实,局部也刻画得很详细。大卫曾认真观摩研究古希腊、罗马的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接受了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注重深刻的内容和严谨的形式,强调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造型,力求画风朴素明朗。同时,大卫认为艺术必须服务于建立共和政治这一崇高目标,因此他的作品强调真实性、典型性。正是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马拉之死》的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大卫成功地把人物的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与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了起来,使画面沉浸在肃穆、深沉的哀悼气氛中。

大卫的艺术就像《马拉之死》一样,鲜明地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光辉片段,他开辟的画风影响了法国和欧洲19世纪艺术的发展。作为法国古典主义美术杰出的代表,大卫同他的《马拉之死》一起,被铭刻在了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三. 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利用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为他们服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制造革命舆论。他们大量采用古代题材,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中,寻找适合他们作为行动典范的共和主义英雄题材,这种题材的古典主义绘画即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马拉之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大卫曾对这幅画的创作有如下叙述:“在马拉被刺的前几天,我被派去访问他。我见到他在浴缸中的情景使我惊讶。浴缸旁边有一个木墩,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民福利的计划……我认为,把马拉为人们而操劳的生活场景展示给人民是有益的。”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即使画面传达出来的是可怕的暗杀,画家也没有渲染一丁点的血腥和恐怖,而是在刻意描绘马拉之死的崇高和伟大以及为人民而死的平静和安详。由此可以看出画家在他的绘画过程中一直按照古典艺术的原则去创作,意图采用更多的理性,把绘画的艺术性和人物的高贵品质、事件的真实性和悲剧的崇高性完美结合在了一起,从而成功地绘制了这幅纪念碑式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名作。

大卫的艺术一直处在对古典美的追求之中。他的画庄重典雅、简洁朴素、既有鲜明的主题,又有戏剧性的情节。他的作品常常影射那些专制君主的残暴和昏庸,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之心和革命热情。因此,他同时代的革命家在强调他绘画的社会作用时总是说:“画家的天才加速了革命。”

大卫自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卫自画像

意大利评论家奥奈洛·文杜里认为,视觉的幻象、友情的激动、事件的戏剧性以及充分熟练的绘画技巧,是完成这幅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有利条件。他不但称赞《马拉之死》是反映法兰西革命流血和死亡余晖的唯一绘画作品,而且还肯定它用笔的结实有力,不受任何偏见拘束,从而超出了古典主义范围,预告了现实主义胜利的信息。

《马拉之死》抛弃了传统的基督和神话题材,选择了直面现实的革命题材。这件作品在艺术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它超出了古典主义的范围,而且把整个未来的浪漫主义抛在了后面;它表达了一种社会责任,手法上是古典主义,但意义上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并没有完全遵循温克尔曼所提出的新古典主义的艺术观念。许多现当代的艺术家们认为,大卫的《马拉之死》是一幅本该在今天产生的杰作。

法国大革命场景画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国大革命场景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