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受曹伍疃族人高长青先生之前邀约,前来参加曹伍疃村的“石姑文化纪念广场暨高氏祠堂落成典礼(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向高氏族人颁发新近修成的族谱)仪式”。这天淅淅沥沥的春雨并未阻挡住我俩(同行受邀的还有一位廊坊民族学院书法系的主任杨振强先生)受邀的行程,作为嘉宾我们于当日上午九时到达曹伍疃村的石姑文化广场。在锣鼓阵阵、彩旗飘飘中我们一行受到了高长青等高氏族人的热情接待。

从左至右杨振强 高长青 魏国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至右杨振强 高长青 魏国静

期间,包括高长青先生在内的高氏其他几位族人一直在与我探讨一个问题,说是在宁晋县曹伍疃村高氏家族中一直流传两种说法:

其一:“高、魏(指柏乡魏氏)一家亲”,问我在柏乡县的魏氏家族中是否有此说法,或此说法在柏乡作何解释?
首先,我感觉到这种说法在宁晋县的高氏族群中比较浓烈,而在柏乡声音似乎比较淡些。我认为有此种说法原因其一是:宁晋高氏的先祖来源于元朝蒙古族,而柏乡的魏氏也有此传言——来源于元末战乱中的蒙古族。
事情是这样的——我打小就听说柏乡魏氏是元朝南征的一员大将落难于此,定居下来,指地为姓(因古时这里是“魏地”),故取“魏”为姓,柏乡始祖叫“寒腊”,“寒腊”一名似乎与蒙古族的音节、字词相近,这也是后世人们有兴趣对此事传言的原因。可是此种说法在柏乡《魏氏族谱》、《柏乡县志》、及一些魏氏先人、友人、学者等撰写的资料中均没有见到(柏乡魏氏先人是非常善于著述的,没有见到涉及此类信息的文章。)。反而明朝嘉靖年间柏乡的科举进士,官居兵部右侍郎、三边(今指陕、甘、宁)总督、学者,魏寒腊的八代孙——魏谦吉,在他的墓志铭中记述道“柏乡魏氏源出巨鹿(柏乡在唐朝之前属巨鹿郡辖),唐朝名相魏征之后,然,谱牒失传,可考者惟有元末‘寒腊’公,居于柏乡圣德村(今东西路村);清初名相魏裔介墓志铭中所言于此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通石碑现存于临城县文保所,是魏谦吉当年给其先祖魏寒腊坟前立的说明碑。全文:柏乡魏氏自始祖以前不可考。公讳寒腊,俗传为“哈喇”盖音相近而字之误也。落款是:八代孙“?子生”魏谦吉,生员魏谦捞、魏谦撝。嘉靖二十八年岁次巳闰二月,八代孙监察御史魏谦吉谨题石。
看来这事在明朝就有传言了,为了证明这种说法不是真实的,当年魏谦吉就在先祖“魏寒腊”墓前立了一通说明碑,意思是“传言中的柏乡魏氏出自元朝的蒙古族,皆是因为先祖的名字叫‘寒腊’的缘故,接近上面所说的蒙古用语,通过人们的臆想编造出来的,这纯属依据字义妄加揣测、传言;‘寒腊’的意思就是‘寒冬腊月出生的’,没有其它用意”。可见这种说法在明朝就盛行,魏谦吉就用尽口舌进行了辟谣。
其二:高、魏不通婚。由上所知这种说法更不靠谱,因为我们高、魏两家在明末清初就通婚联姻,传言不言而喻。至于这两种说法缘起何因,至今宁晋、柏乡两地也没有个确切说法,但是两地、两家早年几代姻亲关系的事实,经过三四百年的传延,至今仍然亲如一家的友情人尽皆知、不容置疑。这种亲情、友谊,实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现在或将来必将永远传延下去。

魏国静书于柏乡静雅堂书房 2023年5月23日

作者简介:

魏国静,柏乡县柏乡镇东街村秀才营街人,自由创作人。现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理事。除善于创作短篇散文、小说、民间故事外,先后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国相魏裔介》、《汉牡丹与光武大帝》、《一代诤臣赵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