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发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实体肿瘤从细胞突变到癌细胞形成,再发展到肿块,最终确诊癌症,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可能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而在癌症确诊前,大多存在一个关键性的“可逆转期”,就是癌前病变。它是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并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就不会发展为癌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胃上皮内瘤变——胃癌

胃癌当中约80%以上属于肠型胃癌,它的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上皮内瘤变是指基底膜以上上皮的一种非浸润性肿瘤性改变,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重要阶段。

根据大量随访资料,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分别为0%~15%和25%~85%。

干预手段:

1、年龄40岁以上,没有症状也要进行一次胃镜筛查;

2、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3、已发生上皮内瘤变患者,必要时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

HPV感染——宫颈癌

99%的宫颈癌都由高危型HPV感染引起。

当宫颈上皮细胞受到HPV持续感染后,就可能发生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即宫颈癌前病变),该病变通常分为三级,轻度(C1N1)、中度(C2N2)、重度(C3N3),它是一个持续发生发展的过程,级别越高越容易癌变。

数据显示,宫颈低度病变上升到高度病变,大约需要10到15年,其中约85%的病人能够自愈;约15%的病人会转向高度病变,再经过大约5年进展到癌。

干预手段:

1、45岁以下女性,接种HPV疫苗,预防为主。

2、45岁以上:定期做妇科宫颈筛查。

肝硬化——肝癌

肝癌的形成有三步:肝炎→肝硬化→肝癌。因此,肝硬化也是肝癌的最后一道防线。

数据显示,超过80%的原发性肝癌都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若肝脏弹性值>10kPa,肝癌的风险增加;若肝脏弹性值>13kPa,患者应该考虑肝癌监测。

所以及时治疗肝硬化,阻止恶化,是远离肝癌的重要手段。

干预手段:

1、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乙肝感染。

2、乙肝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甲胎蛋白、腹部B超等检查。

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

肠息肉有很多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占全部结直肠癌癌前疾病的85%~90%,甚至更高,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那么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几乎可以达到100%。

在临床上,1公分以上的腺瘤称为进展性腺瘤,3~5年变结肠癌的概率在60%以上。及时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就能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

干预手段:

建议在40岁起接受结直肠癌筛查。若未发现明显病变,可3-5年复查。

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

乳腺癌发展要经过四步:正常乳腺导管内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正常的乳腺增生包括女性排卵后、妊娠期、哺乳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所致的增生,表现为乳房胀痛,可自行缓解或消退。

而异常增生在医学上又被称为“非典型增生”,权威期刊新英格兰杂志(NEJM)刊登的一篇题为“Atypical Hyperplasia of the Breast —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ptions”的随访研究指出,非典型乳腺增生的女性中,乳腺癌发病率接近30%。

干预手段:

1、高风险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首选乳腺超声联合乳腺钼靶筛查,必要时联合乳腺MRI;

2、普通人群在45-70岁期间,每1-2年进行1次乳腺癌筛查,推荐单独使用乳腺超声或乳腺钼靶筛查。

癌前病变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它并不等同于癌症,也不代表一定会发展为癌,只要能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就能够在癌变前得到根治。

参考资料:

[1] WHO1. Cervical cancer. Accessed April 8, 2022.

[2] 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庄辉,李太生,郑素军,赵鸿,侯金林,贾继东,徐小元,崔富强,魏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01):9-32.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J]. 中华消化杂志,2021,41(11):726-759.

胃炎会变成胃癌吗?

如果您还有消化道疾病相关疑问,

随时随地在线问诊,专业医生极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