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秀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编剧委员会委员,创作小说、纪实、剧本400多万字,作品见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野草》《西部》《黄河》等。主要长篇有:《天地公心》《帝国的忧伤》《王文素传》《大清镖师》《决战吕梁》小说集《婚驮》及影视文学剧本多部,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鲁院山西中青年、中作协首届自由撰稿人高研班学员,首届三晋英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摩挲着建雄主任搭黑远路、温情关照,从省城捎回来的郭天印先生长篇小说《铁血围城》,我久久陷入沉思: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可谓众矣,远的不说,别的不提,就说眼前的我们张卫平院长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抗日”,接连出了好几部抗日电影和小说,其角度、手法等极为讲究。如今郭老爷子拿出这么厚厚一册,到底以何取胜?人物塑造是否跳出窠臼?情节设计是否赋予新意?说实在的,确实为郭老爷子捏了一把汗。

多少年养成了读书手不离笔,不做笔记几乎不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不敢说怎么好,但总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长篇,窃以为最重要的是结构,因为结构像承重墙,更是作家以作品(小说)形式体现出的世界观,总禁不住要反复拆解其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黄金比例,是否带动人物、情节、细节等形成拿人气势,是否有眼前一亮的逼人新意,中间还会随手写下当时的心得与感悟,甚至一些质疑式设想、考量式借鉴。偏偏的,郭老师《铁血围城》硬是拧掉了我这一习惯。我是怀着惴惴然心情,不敢贸然看开头,也不敢提前看结尾,先翻,随便翻,翻到哪页吸引住了我,我就看下去。这种想法,多少有点像抛硬币,有点像跟自己打赌,有点自己跟自己拧的意思。

终于,在某章某节找到了阅读的感觉;于是,赶紧抽身回首从头开始梳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小切口大主题下的地域性军民联手抗战场景型叙事的典范。作者既忠实于带有民间特色的故事原形原貌,又回避了宏大战争场面的刻意描蓦,使这场窥一斑而知全豹、超越地域视野的抗战叙事在内在逻辑的驱动下逶迤展开的抗战雄歌,曲折中慢慢呈现各色人等,部队方面主要人物有司令员陈赓,担任沁源围困指挥部总指挥的决死队38团团长蔡青、游击大队长朱秀、38团一营先连找后营长的洪尚礼等;地方人物有担任沁源围困指挥部政策的县委书记刘凯、二区轮战队队长郭维胜、李猛和江德昌等轮战队民兵骨干,以及江淑英、张二俏等青年女民兵等;敌方有冈村宁次、花谷正、鹿野平洋、伊藤俊、小野伸二等,在这方面,郭天印老师在资料的掌握上也就是案头工作做得很是充分甚为详细,成为很是吸人眼球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形成并支撑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除了这正反两部分大队人马外,还有形成鲜明对比力量的地下党代表高明亮、沙成海等,以及代表民主人士可以游弋于特殊场合的杨家父子,尤以杨三少杨铭之为主要人物。作者精心架构,匠心安排,分别以小标题的形式,以笔断意连式的情景再现,将整个沁源遭到围困,在粮断、时危的境遇下,如何军民团结,进行了反围困、反扫荡、反轰炸、反搜索的斗争,就像郭天印老师说的,沁源惨遭两年半900多个日日夜夜被日寇占领围困囚笼轰炸等残酷威逼的情况下,“八万沁源人,没有一个当汉奸的”,这是奇迹,也是常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服、不畏暴、不放弃精神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

其次,细细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一批人物,以扫描式加特写式相结合的手法使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层次、各种身份的典型鲜活代表。有部分官兵,有民兵战士,有农民英雄,有知识分子,有妓女,有地下党人等,一滴水里看世界。这些人物的铺排与设计是符合地域性抗战题材特色的,既是作者的精心构思,也是这部作品从地底下挖出时内在的本色特质。因为据郭老师说这部作品,在史实的真实与虚构上二者基本就是八二比例。可见,作者挖到手的便是一座金矿。

再次,就语言而言,不论在小说创作,还是评论文章中,我一直主张一个观点,那就是小说语言与结构情节力的关系,二者之间犹如气血双运,当语言天赋见长时,语言可成为气,引领情节和人物向前推进;当结构情节的天赋见长时,那情节就成了气,扩张着血管,引领语言向前漫涣。这样,就会形成两种类型的作家,前一类作家颇见语言天赋;后一类作家以情节结构或人物塑造见长,情节和人物像滚涌河流,泥沙俱下裹挟着语言走,从而显示出作者情节结构和人物拿捏能力的天赋;当然最难能可贵的是,二者之间相互匹配,浑然天成,从而形成精品佳作。俗语说,美人在骨,不在皮。故事也是如此。故事的骨相决定故事的皮相。为文至此,想到1934年的4月19号,鲁迅给青年木刻家陈烟桥写过一封信,鲁迅鼓励青年人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句话是对的,它面对的只是艺术上的一些手段和特色,但是,一点也不涉及民族性的价值。这和笼而统之地说“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不完全是一回事。鲁迅先生不可能回避价值。今天的我们更不可能回避价值,更不可能回避抗战题材这个民族性价值话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郭天印先生的这部长篇,故事结构带有民间故事的特质,或者说结构框架带有民间故事的胚胎,其语言与其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是相匹配的,是那种匍匐在大地上的、非常接地气的、与整个文本十分契合的接近民间而又呈现雄浑式的语言格调,相信这两个驱动力将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也会因此而流传甚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怎么说呢,和郭天印老师私交不是很多,但印象颇深,好像记得2017年走汾河时曾随大部队同行,还有就是在一次长篇小说推进会上,记得郭老师说着说着就走到前台上,好像是大火什么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反正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爷子的创作热情与创作力。

小说创作,尤其长篇小说,是作家向自己发起的伟大战争,我一直赞成这种说法。就这部长篇而言,我想是郭老师回馈家乡,慰藉家乡情怀的一部力作,是中华民族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史局部性地域性战争的浓缩与典范。用作家出版社颜慧女士的话来说,就是“面对日军的进攻,沁源军民表现出的那种胆魄,那种智慧,那种坚毅,那种信念,甚至那种信仰,是浓墨重彩值得书写的一笔。”郭天印先生说他父亲是红军战士,他很小就听说过沁源遭围困而军民抗战的故事,可以说是在抗战故事的氛围下长大的,换句话说,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说准备了很多年,早就根植于心了。只不过,因了作家出版社建党100周年,在全国组织一批红色题材的小说之契机,郭先生厚积薄发,积累了一辈子的这部长篇,承载了家乡人们的几多厚望,花了三个月时间写就而已。其实,现实比小说更精彩,更经典。因为这部小说,很早就像一粒种子种在郭先生心里,故事的框架和人物,情节和细节,在他心里,像棵大树,可以说日日长,年年长,日增绿荫,岁长年轮,直到长成参天大树,那颗心田里再也盛不下了,郭先生就把它移植到纸上,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时代,奉献给家乡。

至于郭先生说这部长篇在落笔成墨时,如何取舍,如何架构,虚构与真实之间,是二八开,还是三七开,如何纵横捭阖,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苦心孤诣,相信著作等身的郭天印先生宝刀不老,技法纯熟,加上作家出版社编辑、领导的加持,无疑已更成熟,更圆润,更老到,从而成为超越地域视野抗战叙事的红色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天印简介

郭天印,1955年生,山西沁源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当代金融家》杂志主编。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宋三杰》《郑成功》《中国战友》《太原保卫战》《沁源围困战》《美利坚大崩溃》《航空母舰北京号》等、传记文学《狄仁杰传》报告文学《长江支队》学术专著《读史品诗》《四书五经经典故事》等以及电视连续剧《沁源围困战》,电视专题片《长江支队》,电影《云上日出》等共700万字。

来源: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

编辑:王 晶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