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这部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对于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就像是老古董一样,如果不是因为作业要求,应该不会有人会触及此类电影吧?因此,作为我个人来说,是怀着一种极不情愿的心情打开这部电影。没想到的是,电影刚刚开始就使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消极的心情与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一个低沉的男音的诉说,电影的序幕缓缓展开。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巩俐穿着嫁衣的脸,她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唯美,你无法想象她即将嫁给的是一个五十多岁还有麻风病的老头,但她不得不嫁,因为她的父亲要用她的亲事换来一头黑骡子,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地方,这样的亲事司空见惯,即使惋惜与怜悯也改变不了什么。

随后,镜头一转,一群赤裸着上身的汉子抬着一顶花轿踏着漫天的黄土迎面走来,唢呐声震耳欲聋。轿夫们开着玩笑打趣着轿子里的新娘子,一边替她惋惜一边玩笑着让她唱歌。然而,轿子中的新娘却一声不响,手里紧紧地攥着一把剪刀。这便是她的反抗,她的抗争,最后她哭了,她哭她命运的悲惨,她哭她人生的荒唐,她哭她内心的不甘,她的哭泣使轿夫们的玩笑有所收敛,她的哭泣也揪疼了我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轿子走到那片高粱地,遇到劫匪,那劫匪掀开新娘盖头的那一刻,新娘脸上没有震惊,没有恐慌,反而是莞尔一笑,这一笑吓到了劫匪震惊了我。或许,新娘觉得这样的结局也好过嫁给那个老头?那么,她的心里究竟是有多么的悲凉?心如死灰也不过如此吧?然而,命运从此刻开始改写,轿行的轿夫冲上去打死了劫匪救了新娘,新娘从此将心暗暗许给了那个健硕的汉子。

所以,后来的一切顺理成章——新婚夜新娘向所谓的新郎挥了剪刀,回门的路上献身于轿夫,麻风病的老头死于非命,九儿接管烧酒锅,轿夫来到十八里坡,九儿被劫,轿夫与劫匪拼命,最终赢得九儿芳心成为她的丈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静的日子随着日寇的到来化为了泡影,高粱地被踏平,亲人被残忍地杀害,九儿倒出了珍藏的十八里红祭奠罗汉大哥,她说:“是男人就喝了这酒,在天亮前把鬼子的汽车炸了为罗汉大哥报仇。”然后,烧酒锅上的男人们就喝了那坛酒带着自制的简陋的武器出发了。然而,这样的热血与激情无法改变结局的悲凉,九儿死了,烧酒锅上的男人们死了,最后就只剩了那父子两,满地鲜红的高粱酒与血液和那天边的红霞呼应着,耳畔响起了那孩子唱起的童谣。

作为一个在黄土高原上长大的姑娘,这部电影无论是场景,语言还是歌声都能在无时无刻中激发出我内心的共鸣。整部电影看完会给人一种昏暗的,昏黄的感觉,没有蓝天,没有绿树,所有的一切都像是蒙上了一层黄土色的轻纱,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是摄影的处理效果,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场景真的再熟悉不过了。在我童年成长的黄土高原上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昏黄,连空气中都漂浮着黄土的气息,所以,电影的镜头刚刚展开一股强烈的熟悉感就向我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电影中的歌曲。那充满浓浓的西北风情的歌曲在这样的电影中唱出来真的是充满了一种豪迈与辽阔,“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这歌曲在电影中听到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平静,虽然故事的情节环环紧扣,但整体的叙述却给我一种平静的感觉。在九儿被逼嫁人的时候,没有激烈的反抗,只是默默地攥了一把剪刀;遇到劫匪的时候也没有喧嚣的打打杀杀,只是用男主人公与劫匪头目的单独较量缓缓带过;在日本人野蛮入侵,残忍杀害同胞时也没有大肆渲染抗日情节,只是以一种为亲人报仇的方式慢慢展开。电影里人的情感是平静的,场景的渲染是平静的,或许,电影想表达的就是这种缓缓的平静感,生命本就是平静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这样的平静与安然中度过的,无论你曾经多么的轰轰烈烈,你的生命最终都会回归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从场景,风俗,人物,语言和歌谣等多方面来展示西北的风情,这样的电影让不是西北人,没去过西北的人向往与憧憬西北风情;让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去过西北的人们对这样的西北风情感到亲切与怀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西北风情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与内心,我是西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儿,我爱我的大西北。感谢张艺谋用这样优秀的作品来展现我大西北的风情,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西北风情,进而喜欢西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