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一是东欧剧变,二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由外而内”的:东欧剧变首先发生在1989年,导致苏联失去了势力范围。影响东欧,进而促使苏联走向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众所周知,冷战时期,苏联在东德(西)、波兰(北)、捷克斯洛伐克(中)、匈牙利(南)驻军,统称为“东欧苏军集群””。在苏美对峙的巅峰时期,苏军驻东欧的部队一度多达56.5万人,始终处于战备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进行大规模裁军,苏军在东欧的驻军有所减少,但仍有超过40万的兵力。那么,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时,40万苏军为何不介入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军事、思想、政治、经济。

军事原因: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收缩”,对东欧的军事控制力减弱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已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军事实力达到顶峰。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因阿富汗战争泥潭和各种内部问题而走向衰落。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裁军和战略收缩。1989年,苏军驻阿富汗和蒙古的大部分部队已撤回该国。虽然东欧仍有超过40万的苏军,但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有所减弱。而且,在这40万多名苏军中,还有不少官兵因苏联暂时缺乏安置条件而被迫留在东欧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识形态原因: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宽松”东欧国家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1987年,戈尔巴乔夫倡导“改革新思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上,戈尔巴乔夫改变了前苏联领导人的做法,试图与东欧国家建立平等、自由的合作关系,并对东欧国家采取不干涉政策。随后,戈尔巴乔夫多次公开表示,苏联不会干涉东欧国家事务。戈尔巴乔夫对东欧国家的“放松”,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也让苏军驻东欧的军队失去了“干涉别国事务”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治原因:苏联也出现裂痕,无暇顾及东欧

当东欧发生剧变时,苏联虽然没有解体,但内部已经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1986年,哈萨克斯坦发生“阿拉木图事件”;1988年,格鲁吉亚发生“第比利斯事件”;1990年3月11日,苏联成员国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使得本已复杂的局势更加混乱。。在处理这些危机时,僵化的“苏联模式”暴露出更多问题,客观上加剧了危机。总体而言,当东欧发生剧变时,苏联受到国内各种问题的困扰,没有精力照顾东欧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原因:苏联经济困难,甚至需要西方国家的援助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济体制僵化,苏联出现了经济困难。1989年4月,苏霍鲁科夫将军在接受采访时说:“共有4.5万个军人家庭没有住房,但未来几年只能建造7000多套公寓房,很难满足需求。”这时,苏联开始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许多西方国家利用援助作为攻击苏联的杠杆。比如西德向苏联提供了150亿马克的援助,削弱了苏联对东德的控制,从而为不久的将来两德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为了获得必要的援助,苏联也对东欧的剧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而言,在东欧剧变之际,苏联由于各种问题的积累,逐渐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难以对东欧国家进行有效干预。东欧剧变后不久,苏联也于1991年解体,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