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看着这段耳熟能详的歌词,

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哼唱出来?

或者,你在纠结于

是“好一朵茉莉花”

还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让小侨来帮你揭晓答案吧↓

《茉莉花》是一首江苏民歌。相关记录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戏曲剧本集《缀白裘》中的《花鼓曲》。后有人选取《花鼓曲》中不同段落的歌词,编为《鲜花调》和《茉莉花》。(《鲜花调》和《茉莉花》被认为是同宗民歌。)

最早的曲谱则见于清道光元年一本小百科知识全书《小慧集》。这本小书中收录了《鲜花调》的工尺谱。

军旅作曲家何仿对《鲜花调》进行改编。歌曲于1957年在北京全军文艺汇演上首次公开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何仿改编之前,民歌《鲜花调》/《茉莉花》便已传唱海外了。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这首赞美茉莉花的歌。”

——约翰·巴罗(John Barrow)

上面这句话出自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作者约翰·巴罗在1792-1794年间任英国首任驻华大使马戛尔尼伯爵的秘书。在其卸任返回英国的途中,巴罗听到了《茉莉花》一曲,并发出赞叹。

为方便歌曲在欧洲传唱,他以五线谱记录下曲谱。使团听事官西特纳为这一曲调加上了引子、尾声、伴奏等并发布了出来。

在欧洲流传的《茉莉花》并非仅此一个版本。歌剧《图兰朵》让这一首来自中国的民歌名声大噪。

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对巴罗版的《茉莉花》重新编曲,配合着以中国元朝为背景创作的歌剧,让东方韵味拨动了西方观众的心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一版便是来源于普契尼改编的《茉莉花》。

《茉莉花》在异乡的绽放,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音乐作为文化交流载体的独特性。

“虽然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例如团聚的欢乐、分离的悲伤等。”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留学的郭义博说道。

今年6月,郭义博在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带来了其改编的中国民歌风格古典吉他独奏作品,向外国友人展示他对中国音乐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郭义博看来,中国民歌囊括了东西南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对于感情的处理和表达也各不相同。想要理解中国民歌的意境,需要广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和习俗等。

“每次演出完,大家都会和我讨论很多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审美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理解中国艺术意境,这让我很自豪。”郭义博希望,未来能尝试更多音乐表达方式,加深外国友人对中国音乐的理解。

像郭义博这样,向世界其他民族展现东方韵律之美的人越来越多。有穿着汉服在海外街头表演中国传统民乐的年轻人,有在音乐学院举办中国音乐研讨会的学生,有将中国民乐搬上舞台的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这样阐释他对民歌的理解:“民歌的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因为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炼淘汰的结果。民歌之所以流传得广泛,因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

民歌反映了中国不同民族和地区百姓的生活。它的美也在于对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展现中。

民歌用音律诉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平常往事和他们的精神气,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激发了他们向外国友人展现中华之美的热情。

哪一首民歌最触动你呢?

留言告诉小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