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打屁股》

布面油画 300x210cm 2022

闫占城偶然看到京剧里的一个专业词汇“闷帘导板”,虽然不解具体含义,却一下子被这四个字组合后的陌生感撞击了——既陌生又准确。在他看来,“闷帘导板”和自己的新作,自己一直以来的心境具有某种通感。于是,便有了2023年最新个展“闷帘导板”(2023.07.01-08.05),这也是索卡艺术独家代理闫占城后为其做的首个个展。

01

寻找绘画最初的冲动

闫占城画里的人物永远戴着一顶“帽子”,甚至在2022年个展中直接以“方帽子”为题,直指艺术家标志性的帽子素材。问起缘由,他开玩笑说:“大概是某种不自信的表现?”其实,他在画中借用帽子是想避开人物的国别、文化等身份,在他看来,头发的颜色、形状都有着无法回避的辨识度,帽子则是最好的遮挡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用眼睛看扁你》

布面油画 260x215cm 2023

缺失身份的不仅仅是人物,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失去了属性特征。一段难辨东西南北的土坡、一片看似熟悉的雪景、一座纯粹只拥有山峰身份的山……恰如艺术家喜爱的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弗朗切斯卡画中描绘的,带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景色,提纯的画意,战胜了对具体风景的复刻冲动。就像闫占城自己所说,他画里的风景,不如说是一种景观。

2023年最新个展“闷帘导板”中,展出闫占城近一年创作的全新大型作品。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依旧神秘,衣着形象难辨古今东西,无法分辨身份与文化。去除具体指向,去除叙事性,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画面之上,正是艺术家的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三女巫》

布面油画 300x220cm 2022

人物的形与形的关系、比例,让观者为这种有趣的组合鼓掌称赞;流连在色块与色块之间,在灰、褐、蓝、绿、红等曼妙色彩中,寻找屡屡发生的合作或是冲突;欣赏一下画面里突兀而合理的线条,由此带来视觉上的无限想象。它们都是闫占城最擅长,也是他最在乎的,来自绘画的快感。

和很多当代艺术家与现成图像的“亲密关系”不同,闫占城并不喜欢利用图像,他更依赖“痕迹”。画室的墙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线条、色块痕迹,这些下意识的痕迹,帮助他从模糊混乱与信马由缰里,寻找到他认为明确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你踩我一脚我给你一拳》

布面油画 260x215cm 2023

2008年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北漂的闫占城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期,2017年成为他艺术创作的转折点。2017年至2021年,画面里出现大量马克笔线条,正是他追求松弛感,寻求打破画面、营造画面节奏而有意识采用的工作方法;2021年之后,凌乱的事物被整合,色块开始替代线条。

从写实主义走向抽象化的创作倾向,灵感来自“回到最初”的冲动,艺术家甚至开始留恋学院里画画的时刻。“我想回到大学时画静物的感觉,面对空画布和摆好的静物,拿起画笔时既期待又兴奋。所以我画里的人物更像是静物。”闫占城说。

闫占城的画始终在“反意义”层面上持续推进,显著的变化是画作的体量。体量巨大意味着创作难度的增加,对艺术家的控制力和布局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夏日·白日梦》

布面油画 300x210cm 2023

从20至40厘米居多的尺幅,到个展“闷帘导板”上2米至3米不等的大体量,艺术家画中的形象逐步放大甚至超越了等身,画面中顶天立地的视觉冲击,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陌生感与刺激。

“这个高度意味着我必须要踩着梯子画画,绘画中我的身体动作也相应发生改变。我在给自己设计障碍,让绘画动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有意识地想把绘画速度放慢。”闫占城为新的挑战兴奋不已,追求大尺幅仅源于画家一个最本真的诉求——通过大画帮助自己不断画得“再好一点”。

02

回到“不思考”的状态

即便毕业后的参展履历十分出色,闫占城笑称自己还是把青年艺术家“能经历的全都经历过”,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都成为创作的线条和笔触。诸多不顺,为什么还要坚持?因为闫占城放不下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略显羞涩的人》

布面油画 300x210cm 2023

“就像我画画,也不是特别‘溜’,一张画面画得太溜,对我来说绝对是个问题。我都是磕磕绊绊,不停寻找、覆盖、叠加、加减,一直在破坏,然后保留一些奇怪又陌生的痕迹,哪怕它是错误的甚至是不协调的。”在看似不协调中,达成绘画的高度统一,这恰是艺术家处理画面问题的能力。

回想过去,闫占城认为自己早些年“花招太多”。“试了很多工作方法,依旧达不到我想要的状态。尽管现在的思考与上学阶段完全不同,但我清晰记得,上学时‘不思考’的状态有一种回归画画本身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努力接住一片树叶》

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23

迈入30岁后便开始在创作上做减法,并不断抛弃所有“花招”,这种早早进入自我觉醒的状态,恰是闫占城创作不断向前走,且形成标志性语言的重要原因。

毕业之后,掌握了夯实技巧的闫占城发现,他面临的是学院无法为他解决的,很多艺术家都会面临的“什么是画画”的问题。他试着用综合材料制造极其丰富的肌理与质感,以各种绘画手法、手段探索“什么是画画”,虽然很容易出画面效果,他却发现,自己很快撞上了问题。

“最后我发现,我还是想用手和笔,用我最想要的颜色,用最原始、最认真、最老实的状态去画。”那一刻,闫占城终于想明白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窸窸窣窣》

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23

每位艺术家都有在创作时让自己“放空”的方法,很多艺术家喜爱画画时听音乐,闫占城却喜欢在画画时听书。词汇、句子、段落,在艺术家的头脑里钻进钻出,形成了一种达达主义式的创作刺激。文学的描述与想象,开始成为他创造性转换的独特渠道。

闫占城在画面里画下鲜明的绿与白,有趣的是,这种选择并非受色彩研究驱动,而是他恰巧听到《麦克白》,这部莎翁经典让他通感般地联想到了绿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木偶》

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23

在他的听书清单中,有卡佛的短篇、毛姆的长篇、伍尔夫行文里密不透风的场景与情绪、王小波小说奇崛的想象力……最近,艺术家正在琢磨如何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性,渗透到画面里。

文字激发了闫占城的视觉想象力,带给他无与伦比的刺激,并持续牵引着他的创作。他很喜欢博尔赫斯对想象力的论断——想象是由记忆和遗忘构成,它是二者的交融。在他看来,艺术家最擅长的也是延长记忆与遗忘,这正是艺术家的想象力所在。

03

新的色彩系统的感召

记忆与遗忘的灵感,也来自艺术家潜意识里的记忆。近些年除了画幅改变,闫占城的画面也从他常用的精致、和谐的灰色调,滋生出了更加靓丽的色彩。这也是个展“闷帘导板”中一个极其显著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闫占城在318川藏线上受到新的色彩系统的感召。在他的记忆里,天空粉得“渗人”,遇到的人物衣着、风景都是那样鲜艳,这让他想起家乡西北的色彩。

童年记忆中,奶奶永远戴着一顶帽子,在延安的日头下,呈现出鲜艳的色彩。或许这也是艺术家潜意识中为人物戴上帽子的原因之一。这段记忆中掺杂了多少文学想象,这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趟西藏之旅唤醒了曾经被他有意压抑的情感。

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闫占城内心一直在抗拒表达西北主题。色彩的基因,或许就是记忆与遗忘中刻意被遗忘的部分。艺术家不得不承认,西北地理环境的色彩和气质“大概是骨子里带有的”。不知不觉,色彩攀援记忆,出现在了他的画面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闫占城《海浪》

布面油画 215x260cm 2023

“这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有关,有意无意间,我开始想画更鲜艳的颜色,以此来排解这几年每个人内心的压抑。”闫占城试图用色彩抚慰心情,添加了他原本很少用到的红、蓝、紫等更加明快的色彩。

回看展览题目“闷帘导板”的真正含义,作为京剧专有名词,它是指演员在尚未上场的情况下在幕后演唱,这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称作“先声夺人”。《红楼梦》里,王熙凤人虽未至,笑语先到,讲究先闻其声,再闻其人。已经举办了若干次个展的闫占城,笑称“闷帘导板”大概才是他的正式“出道”展,他更希望先观其画,后观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闫占城

生于1984年,即将面临四十不惑,闫占城却对绘画一点也不困惑。80后画家面临着某种集体经验,一方面,面对前辈的光环笼罩,后辈的奋起直追;另一方面,一代人面对市场与创作潮流摇摆时的间歇性迷茫,也许走得磕磕绊绊,却还在自我调整、探索和坚持。只关注绘画这一件事的闫占城,早已从磕磕绊绊中,沿着自己既定的方向大步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刘筱雯、张火火

图片|索卡艺术、闫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