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向云衡

芒种给自己发个奖——一个那年外婆从城里带回的一把口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如同我的口琴人生

我的口琴人生,是口哨时陪伴的歌谣。那个刚刚“包产到户”才十多岁的男孩,那个在乡坝头外婆用她零花钱为我买的上千本画本(连坏画),让我在打猪草,割牛草,放牛娃,有一种闲时趟草坪看书的“懒洋洋”。

记不得多少次冒雨在老家倒水桥钓鱼,数不清多少次在田里捉黄鳝,也倒不完多少次在一条长长大河夜里摸鲫鱼……反正那个单纯的我,不知疲倦的我,在老家爬坡上坎,割谷打坝……与村民同龄人的嬉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童年的往事,美好得来没有残渣,让人心脾,令人陶醉。那个生态美的年代,够我一辈子常常记忆留存,感慨少年的无忧无虑,和没有现在成人带给当下儿童学习功力的得失阴影。我们只管在通往学校到家一条线的“唯有读书高”的路上,不问是否“挖地洼地”,不像现在关心起东家长西家短,还有每天媒体的“花边新闻”……那个年代,乡头没有电,煤油灯做伴,乡头没有“最新消息”,只管日出日落埋头干加苦干,公分换粮票,交公粮,包里有点钱,打酒割肉改善伙食,一家人围桌子欢聚一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时间偷偷溜走,改革春风序幕拉开,渐渐人们开始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确信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专、大学不是农家子弟唯一出路,还有背井离乡的外出沿海打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厂上班,总之,在外只要勤快,都能“讨一口饭吃”,一个财富能给予的满足……

我没有许多人的八卦,我在落榜高考的校内外徘徊,一度曾异想天开地考个职业,怀揣有一份所谓的“铁饭碗”,但我放弃了早年教书,放弃了乡里放电影,放弃了县城报道组的“记者”,到来四川大学新闻系深造,想要在自己新闻、文学里整出个“明儿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来到陌生的成都,当时一环路上到处是田间地角,纵然那样的一副陈旧破烂,大城市也圆了我一个希望。

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每一行行的热情,有时会变成人家的“冷板凳”,只能跟“大佬”在圈子里找一杯羹,想要个“明媒正娶”,有点异想天开了。

我在困惑中走出,也在困难中逆行……自信人生有机会,一旦准备好,舞文弄墨大发展有我别具一格的舞台模样。

一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成都与成功和失败不离不弃,当然也找回想要的人生最美好的答卷……我在文字和笔墨里情景交融,做笔尖,做嫁妆……慢慢地沉淀,渐渐地实现了初心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弹指一挥间,我已和成都握手近四十载。好多的人和事,不懂可以去改变,许许多多的不理解,可以在适应里融会贯通……生活的勇敢坚强,没有经历过磨练就是个“空了吹”的信誓旦旦,没有阅历过无数的曲曲悲戚,何来万水千山的总是情。

现在我又开始了吹口琴,一把新买的口琴,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旋律和洒脱的节拍呼吸,却有年轻时不具备的“侠骨柔情”节奏,那样看风云,读史诗,聊风景,迎风新时代的微信、搜狐、头条等新媒体的时尚和冲浪。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回眸!人生的坦途。东西南北的笔尖风采,如果云淡风轻正当时,我愿意握紧手中的键盘,继续征程“笔耕不辍”,了一生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