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名冠湘江”的才女,爱上毛泽东,一生未嫁,36岁香消玉殒

1918年,橘子洲头,毛泽东带领着一众热血青年,为“新民学会”定下几个纲领:“一不谈生活琐事,二不谈个人私事,三不谈男女之情。”众人轰然叫好,其中一个妙龄少女却神色黯然。

这名少女名叫陶斯咏,是长沙一个富商的女儿。她不仅相貌姣好,才学也非常出众,被人盛赞“湘江才女冠江南”。父亲非常宠爱她,把她送进长沙著名的周南女子师范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斯咏和毛泽东是在书店认识的。当时,陶斯咏去买书,进了店,问老板:“有板仓先生的《达化斋读书录》吗?”

板仓先生杨昌济是学界的名人,陶斯咏是他的粉丝,他每次出新书,陶斯咏都会买上一本。她已经是店里的熟客了。

老板忙点头,“小姐您来得巧,还剩最后一本。”

说着转到书架后面去。陶斯咏在柜台前站了半天,不见老板出来,却听得书架后隐隐有人争吵起来。

她奇怪,便顺声走过去,只见书店老板正弯着腰,和一个坐在地上的青年交涉呢。

“小伙子,别看了,有人要买这本书呢。”

青年看得正入神,根本没听清老板的话,头也不抬地说:“我不买。”

老板苦笑,耐着性子说:“不是要你买,别人要买。”

青年漫不经心,眼睛仍旧没离开书本:“你再拿一本给别人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了,你手上的已经是最后一本了。”老板见陶斯咏走了进来,担心正经主顾不耐烦,不由分说地劈手从青年手上夺过了书,边向柜台走,边嘟囔道:“自己不买,还霸着不让别人买。”

陶斯咏正要掏钱给老板,那青年“唬”地站起身,冲到柜台前:“这书是我先看中的!我要买!多少钱?”

老板呼出一口气,很无语地歪着头看着他:“一块二。”

青年从兜里掏钱,但翻遍了上下衣兜,也只找出几个铜板,远远不够书钱。

气氛一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青年讪讪地把案上的铜板扫回自己手里,闷闷地走了。

陶斯咏结清了书款,走出书店,没多远,又看到了那个青年。他刚在烧饼摊买了一个烧饼,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缠上去和他讨要,他苦笑一声,掰了一半烧饼给女孩,接着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时陶斯咏才看清这青年的样子,他身形高大,浓眉大眼,周身散发着一股浩然清气,即使身上衣衫破旧,也让人不由得生出莫名的敬仰之心。

她走上前,把书往青年跟前一递:“喏,这本书送给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一看是她,显然对方才的事余怒未消,绷着脸道:“我不要。”

陶斯咏对他嫣然一笑:“你刚才说得有道理,买书有先来后到,是你先看中的。”说完也不由他拒绝,直接把书塞到他手上,转身就走。

青年见她真诚,敌意消去大半,加之心中也确实舍不得那本书,便没有再拒绝,在陶斯咏身后叫道:“书算我借你的!”

陶斯咏头也没回,她并没指望他还书,不过是见他是个真正的爱书之人,顺手帮他一把而已。至于板仓先生的新书,自己再去别的书店买一本就是了。

她没想到,后来,她还会和这个青年相遇。

周南女子师范开学了,任课教师中竟然有她的偶像板仓先生杨昌济,她简直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杨昌济给她们上第一节课时,带来了两篇文章,供大家欣赏。这两篇文章大有来历,是前段时间,湖南一师首届招生录取的前2名的文章,其中一篇就是毛泽东写的。

说起第一师范的招生考试,陶斯咏也曾偷偷报名参加。因为第一师范只招收男生,这个心高气傲的少女不服气,便杜撰了“向胜男”这个名字,作了一篇文章,让家中的仆人去应试,打算取个头名,再揭穿自己的女儿身,去取笑一下那些负责招生的迂腐夫子们。

没想到,陶斯咏的文章却只得了第四,而第一名正是毛泽东。所以毛泽东这个名字,陶斯咏早就听说过了。

看完了杨昌济带来的文章,陶斯咏才不得不服,毛泽东的文章确实比自己的好:洋洋洒洒,纵横捭阖,气贯长虹,读完真有“荡胸生层云”的高旷之感,令人顿生豪气。

陶斯咏也不由得对文章的作者起了仰慕之心,她很想结识毛泽东,却苦于无门。

没多久,她又在书店碰到了那位青年。这一次,他穿的是一套白色制服,她认得那是一师范的制服。

青年主动向她打招呼:“谢谢你上次借书给我。我叫毛润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斯咏有些想向他打听毛泽东的情况,又怕心思表现得太过明显,还是忍住了。

两人正要出门,门外却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两人便干脆站在屋檐下,一边赏雨,一边品诗论词。

陶斯咏念了一首李煜的《浪淘沙》,毛润之不喜,说李煜身为国君,成日里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小情绪中,失了男儿胸襟。

陶斯咏向来爱李煜的词,听他如此轻慢自己的偶像,不禁有些生气。

毛润之见她神色不快,也不介怀,只是哈哈笑道:“同样是写雨,你看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性何等洒脱!再看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胸怀何等博大!不为一时困顿所苦,不拘泥于个人的生死忧悲,心怀天下,方是男儿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斯咏看着毛润之豪气干云的样子,心中莫名地一跳,不由地把他和那篇文章的作者联系起来,但却没说什么。

回家后,她的脑海中有了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在头名文章背后指点江山的奇男子,一个便是面对着瓢泼大雨挥斥方遒的少年。

一天,她在学校的招帖栏里看到了一则征友广告,说是想要结识有志青年,不时聚会论道,为国为民。署名为“二十八画生”,虽是征友广告文,文中也自有浩然豪迈之气,陶斯咏再次想到了头名文章的作者毛泽东。

她便写了信过去,约见面的地点。没想到,一见面,竟然发现彼此是认识的,“二十八画生”正是书店碰到的青年毛润之,更让她惊喜的是,毛润之就是她一直仰慕的毛泽东,润之是他的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便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毛泽东周围集结了一帮有志青年,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时局,探讨救国良策,陶斯咏几乎每次都参加。和这些同龄人在一起,让她感觉到青春热血的奔涌,她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女,一直想要为国家做些什么。

陶斯咏经常听毛泽东在聚会中激情澎湃地演讲,见识了他的渊博学识,和少年人的惊人胆识后,陶斯咏的一颗芳心也牢牢地系在了他身上。

但是毛泽东满心都是救国救民,全无男女之情的心思,对她,始终只是普通朋友的感情。

所以,当毛泽东说出那3条纲领后,陶斯咏的一颗心便沉了下去。

尽管如此,她还是仰慕着毛泽东,做不成恋人,做普通朋友也好。此后,她便将一腔心事都埋藏在心底,像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围绕在毛泽东身边,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两人之间一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后来陶斯咏投身于教育事业,但是因为年轻时曾经碰到过举世无双的英雄少年,她没有办法再对其他人动心,一生未嫁。36岁时,陶斯咏病逝于长沙。

以上故事来自《恰同学少年》。故事中大部分人物,情节都根据历史上真实事件改编。我们看到生活在那个年代,被理想之光照耀着的青年们。他们的柔情中有家国情怀,充满赤诚和热血。陶斯咏对少年毛泽东的情愫,还有他们共同的经历,就像一首不染尘埃的青春之歌。这段感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并不让人觉得凄凉,而是让人热泪盈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