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任青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忻州市博物馆,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自佛堂石窟开凿时代确切,保存完整,体现了明代中晚期民间的雕造风格。白佛堂石窟,无论雕刻技法,还是所蕴涵的宗教内容,对石窟寺考古、宗教信仰和雕塑艺术的研究都是极好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明代:石窟;白佛堂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3)06-0041-02

白佛堂石窟位于定襄县河边镇继成村东南的五仙山中,东与五台县接壤,距县城约20公里,是一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仙山又称雷轰尖山,属于忻定盆地东缘的系舟山系。这里山峦叠翠、草木幽香,景色十分秀美。白佛堂就掩映在这青山绿荫之间,清静雅致,胜似仙境。

一、历史沿革

自佛堂整个寺院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仟凿石殿碑记》载:“……古曰福田寺。□宋宣和间,有造碧玉像者,因名为自佛堂也。及金泰和甲子公元1204年),有僧悟真重新堂宇,完整三教圣贤……大明朝数百年来,殿堂玉容咸夷摧毁废口。而口想因兵火之后,煨烬无余,唯存古码故基而矣……"由此可见,白佛堂的始建年代应在宋宣和以前,并且此前也不叫白佛堂,而称福田寺。待到金泰和甲子年,又有僧人悟真主持修建了部分殿宇,完整了三教。这里所指的三教,当指释、道、儒三教。说明这时的自佛堂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然而经过数百年的兵火战乱,到明嘉靖年间,白佛堂却变成了一片废墟。

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元1535年),有白佛堂僧人如秀建议曰:吾思世之坚者,莫过于石也。不若于斯维石严严之上,凿一广殿,岂不与乾坤而并久者耶!”接着如秀因谒于青石里巧慧善士……”普士巧慧答:确加肯力,固无不成……”于是如秀愈坚其志,广招能工巧匠,开始凿造。工程浩大,历时九载,始告竣工,此时已是“嘉靖二十有二年癸卯春”了(奸凿石殿碑记》)。

另据大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外修百佛堂龙王殿碑记》载:……迨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遭兵变,群寇聚伏于此,石殿佛像如故,门□残毁无存。过而至其前者,每不胜□落之感矣!幸有善人崔可元者,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发愿修整,苦志募化,先补正殿角扇三间,彩画油漆,复建东殿雕妆。"又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版定襄县志》载:县治东北三十五里,山开一石洞。石佛一堂,天造不由人工。”说明至此时白佛堂石殿没有遭受大的冲击和变故。

此后,白佛堂也是历尽沧桑,几经重修,但是石殿只是修补隔扇、重新彩绘,一直没有进行过大的改动。整个寺院最后一次修缮工程是1994年由继成村村民自发组织、多方筹资完成的。

二、总体概况

白佛堂地处五仙山主峰南侧半山腰,总平面依山势呈东西向不规则长方形,占地面积约3715平方米。主殿自佛石殿位于寺中部,开凿在千仞绝壁上,坐北向南:东侧有伽蓝殿、龙王殿、山门及僧侣房,西侧有观音殿和药王殿。整体平面布局并不规整,而是因地制宜,随山势而建。除石殿外,其余庙宇均为晚期木结构建筑。此外,石殿东侧还有一天然溶洞,曰坚水洞”。……洞室之罅,□泉涓滴;取一勺之水,亦能救早……”(奸凿石殿碑记》):……堂左有寒泉焉,不溢不涸,此则百佛堂之大观也……”大清康熙三十年卦修百佛堂龙王庙碑记》)。相传此水可治风火眼疾,一洗即愈,颇有奇效。

三、石殿雕造特点白佛石殿内外全部为仿木结构建筑式样,面阔三间,9.6米:进深两间,6.6米图1)。平面呈长方形,以檐柱分为前廊后室,廊室之间石槛上装有木隔扇。台基高出寺院地面2.4米,明间垒砌石条台阶。平面立有廊柱和檐柱各四根,两山廊柱和檐柱雕出一半,柱高均为2.8米。明间的两廊柱为圆形,分别雕有一蟠龙,形态生动、活灵活现:其余六柱均为八角柱。廊柱上装有云形雀替,廊柱之间用额枋相互联系。柱头上盖平板枋,平板枋上置有柱头科和平身科,均为五踩双翘无昂计心造,外拽厢踩做成云形,并且云纹连结相互斗拱,两山柱头斗拱均雕出一半。斗拱上面为蚂蚱头和挑尖梁头,拱眼壁上雕有六尊束腰仰覆莲座小坐佛。窟檐施有猫头、滴水、檐椽、飞子图2)。所有构件精雕细琢,制作较为规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横拱扁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殿前廊后室顶、壁平直。后室中央设方形佛坛,坛上镌造千叶宝莲佛坐像一尊(仟凿石殿碑记》)图3),左右分立两胁侍菩萨后期补塑泥像)。两山及后壁两侧也凿有佛坛,佛坛正面开有壶门,内阴刻各类纹饰,内容模糊不清,难以辨别:佛坛上部雕造仿木结构神龛,龛内置十四尊造像,根据其造型及服饰等特点推测:两山临门边上的一男一女造像可能为开凿石窟的施主,其余的可能为十二缘觉。后壁中央开有门框及半掩板门,凸雕一侧身探出的小僧,其面部饱满,两耳垂肩,眯着双眼,略带微笑;身着交领袈裟,腰系带结,右手提壶置于腹下部,右腿迈出门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殿内雕刻最传神的一景图4)。这种僧人半掩门”形式取材于宋金时期流行的妇人半掩门"题材,给人以有后院延伸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殿天花距地面2.8米,主尊佛像上部为八角形藻井,四周素平。藻井顶部中心雕有莲花,莲瓣方圆浅刻八卦符号与佛舍利塔、法轮、宝瓶等各种佛教吉祥物相间的图案,这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作法,体现了佛、道相融的特点:顶部以下叠涩的两层井壁周围,及藻井斗拱与斗拱之间的拱眼壁上均雕有尖拱形火焰眉龛小佛坐像。整个藻井造型别致,富丽堂皇。

整个石殿除隔扇、门及后期补塑的两胁侍菩萨外,全部由石雕而成,浑然一体,巧夺天工。殿内共雕有各种佛造像约百余尊,故历史上白佛堂亦称百佛堂。至于石殿内外所施彩绘,皆为后期所为,这里不作详解。

小结:白佛堂石窟开凿时代确切,保存完整,体现了明代中晚期民间的雕造风格。按照中国石窟寺考古的分区分期方法分析,它属于中原北方地区第四期的佛坛窟。尽管它的时代较晚,规模也不大;但无论其雕刻技法,还是所蕴涵的宗教内容,对石窟寺考古、宗教信仰和雕塑艺术的研究都是极好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