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民反诈在行动

法官用真实案例教你如何识破骗局?

电信网络诈骗和普通诈骗已成为侵犯公民财产性权益的主要犯罪之一,二者采取的手段、受骗范围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通过不同的骗术将被害人拖入欲望的深渊。通过分析我们审理的诈骗类犯罪案件,骗子的骗术简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鬼迷心窍”型

所谓鬼迷心窍,这里的“鬼”主要指的是骗子冒充的形象。简单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冒充亲人、朋友、同学,尤其最近新出现的AI诈骗,骗子通过冒充被害人的“子女”“老同学”,谎称补课、遇到车祸急需用钱等手段催促被害人尽快转钱。二是冒充公检法或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骗子通常会伪造相关证件、服装、车辆甚至办公场所等包装形象,如本院审理的诈骗案件中,有被告人张某通过伪造军官证和军用车牌等将自己包装成某军区干部行骗;有某地“王警官”伪造公安办案场所,通过视频通话向被害人谎称其涉嫌“洗钱犯罪”,骗其转钱后可解除嫌疑。三是冒充“活佛”等特殊身份诈骗。

二、“财迷心窍”型

此种类型主要以工程诈骗居多,骗子虚构某工程项目,或工程项目真实存在,骗子以需要疏通关系为由向被害人索要钱款,获取钱款后用于个人还债或日常消费,此类诈骗案件中骗子往往也会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或谎称与某些领导关系要好,可以帮助被害人承揽到项目工程。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骗子虚构某项业务可以短期获取巨额利润,诱骗被害人转款。如有被告人王某诈骗一案,其虚构汇票承兑业务,欺骗被害人向其支付100万元并承诺2小时内返还200万元,被害人信以为真向其转账后骗子消失。

三、“情迷心窍”型

除了大家熟知的“杀猪盘”电信诈骗,普通诈骗案件中骗子也会利用被害人情感,诱骗其倾尽所有钱财。我们近期审理的此类诈骗案件中,骗子一边和被害人谈感情,一边利用其感情行骗,通常都是以家中亲人生病、碰到急事、找工作等为由骗取被害人钱财,一点一点掏空被害人的钱包,被害人直到婚恋关系破裂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欣如

硕士研究生学历,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三级法官

【法官说法】

谎言最恐惧的是揭穿真相,而揭穿真相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主动核实,尤其是针对“鬼迷心窍”型诈骗,我们在办理的此类案件中发现一个规律,被害人都是通过核实对方身份后才知道自己被骗。所以,遇到骗子索要财物时,如冒充家人、朋友行骗的,可以先通过一些细节问题核实骗子的真实身份;如冒充公检法机关办案的,可以直接拨打110进行核实;如冒充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骗的,可以积极联系相关单位核实其身份。面对工程类诈骗,应通过政府等官方渠道了解项目是否真实存在,若项目真实存在也应进一步核实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履行能力,如核实骗子所称的公司是否具有相应经营资质和范围等。面对情感类诈骗,不应轻信骗子精心包装的人设,如果以恋爱为名,单方面地不断索取财物,应提高警惕核实其是否真的遭遇不幸事件。

骗子的骗术和手段不断翻新,骗子似乎无孔不入地想要闯进我们的生活,但是通过已办理的诈骗案件,可以看出很多骗子并不像小说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智力超群,设定高超的骗局迷惑大众。更多的骗子不过是虚构一个“高大上”的形象,通过不断地鼓吹唤起被害人内心潜在的欲望,再运用心理学技巧诱使被害人越陷越深。所以,主动培养防骗意识,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财务状况,不轻信高额回报,理性投资理财,不妄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骗子就无可乘之机。

刊登于6月29日《西宁晚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