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农大的招生视频再度火爆全网,“花式”招生被誉为招生届的“泥石流”,高考填报志愿是否要学农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图: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视频截图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在中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除非人类都当神仙,否则农业的基础地位无可取代。

学农=回家种地”,不少人对于学农的误解一直保留至今。不少学生择校时“谈农色变”,首先就将农学排除在外,不少家长也认为学农没有出息,不支持也不鼓励孩子学农以及未来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人口趋向于老龄化,适龄劳动力在不断锐减,年轻一代无人学农,回归农村也难以延续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如此发展下去,农业高等教育必将迎接至暗时刻,关于学农的困惑到底如何破解?中国农业教育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希望能从一些视频中找到一些答案。

《石时之约》第一季第二期节目带领我们与 “农大男神”校长柯炳生,“网红“考研报考导师张雪峰,农业产业化专家、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副会长刘石,一起聊聊中国农业教育的未来。

很多人曾将农业视为“劝退专业”,张雪峰老师从事教育行业多年,对许多考生和家长的疑虑深谙于心,并将这些问题直接抛了出来,包括农学的专业价值在何处、就业前景如何、专业农学人才的培育究竟需要什么等等。

而柯校长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社会大众对于现代农业的认知仍然不够。」

由于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型的时间尚短,大多数人对于农业还存在一系列的刻板印象,而农村基础设施的状态也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对农业的误解。因而,在过去很多年里,大众对于农学专业的接受度始终较低。

很多人会好奇,农学到底学什么?

首先从传统农学大类划分,分为植物生产、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动物生产、动物医学、林学、水产、草学等七大类专业;其次还有其他大类里的涉农专业,如农业经济管理、生物技术、农业工程等;另外,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科技,所以也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如智慧农业等专业。

我们可以通过农学专业的设置反馈出我国农业的情况:无论是产业格局还是社会需求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农业正在发展为高度社会化、精细化、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的庞大系统。不再是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由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现代农业已经延伸出了更多细分产业与全新业态,具备极大的潜力。

关于这一点,刘石老师的形容让我们印象深刻——

「农业是一个长期上扬的曲线。」

大众对于产业的热度往往具备一定的滞后性,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根据柯校长透露,近年来农学专业的高招分数一直在稳步提升,城镇生源与女性生源比例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即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现代农业的巨大发展前景。

张雪峰老师也同样说到,由于农学专业被普遍低估,他提到:

「你如果想站在一个行业的顶点,农学无疑是当前性价比最高的专业。」

至于大众聚焦的就业问题,柯校长则再现金句——

「只要你能够为解决中国人的饭碗作出贡献,你自己的饭碗就一定不会成为问题。」

三位老师分别来自农业的产业端、教育端与科研端,而他们在交谈中就农学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从长期发展曲线来看,农学专业人才具备显著的就业优势,且农学人才的就业更利于实现自我价值。」

刘石老师从事农业多年,作为人才的需求方,他向我们反复提及了“通识教育”对于农学类人才就业的重要性。柯校长亦谈到,农业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农学类高校需要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高校在聚焦培养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时,也要强调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并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优化校内外的资源配置,为农学人才提供完善的实践平台,以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至于社会对于农业的歧见、农学教育的价值,以及农学更长远的未来,三位老师给了我们充满信心与想象的答案——

「四个字,交给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及视频作者石时农业,选用时文章有部分添加及截取。首发于公众号“石时农业”,最具影响力的新农人全价值链整合服务平台,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