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财经 郑玉华

王晓松治下的新城控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轻重并举”模式的发展下,面对房地产开发这个主引擎提供的动力越来越弱,王晓松似乎正试图将新城控股未来的能量输入,渐渐转嫁至商业运营这个副引擎身上。

7月5日,有消息称新城控股内部发文,对商业运营板块进行更细化的调整,形成纵向多个管理岗位,并对诸多岗位的管层人员,进行了集中任命。

与之映衬的是,新城控股副总裁黄茂莉则于近期被免职——她是新城控股元老级人物。早在10年前的王振华时代,她便是新城控股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成员及联席公司秘书,位列权力中枢核心成员。

2015年3月份,黄茂莉开始让位更年轻者,退出新城控股董事会,但一直担任副总裁职务。

可以说,黄茂莉和新城控股是一路相互成长起来的。然而,随着行业生态的巨变,在当下的大背景,这位尽心尽力辅佐王氏父子的新城控股老臣,也不得不面对最终的离开。

而就在黄茂莉离职之前,与王晓松号称新城控股“三驾马车”的梁志诚、曲德君,因种种原因,亦已离职。

一边是曾陪伴王氏父子一起打江山的老人不断流失,一边则不断提拔新生一代加码商业板块。新城控股传递出的信号,确实已非常明显——尽管其当下依然为”住宅+商业“的双轮驱动模式,但王晓松已然开始将前行的重心,偏向了商业板块。

这是王晓松面对当下市场,做出的现实选择。

2023上半年已成回忆。对绝大多数开发商而言,过去半年的业绩依旧在低迷中徘徊。在各个第三方统计数据中,市场的两极分化正越来越明显,销售百强榜单前20位中,纯粹的民营开发商已屈指可数。

至今在公开市场没有债务违约,仍算稳健的新城控股,2023年上半年依然跻身TOP20强行列。克而瑞数据显示,新城控股上半年的全口径销售数据为423.5亿元,排名百强榜单第18位。

从排位上看,它在百强榜中的地位甚至比2022年还上了一个名次。但从销量的绝对值来看,却经历了不小下滑。

新城控股发布的经营简报显示,其1-5月份的合同销售金额约357亿元,较上年同期511.69亿元,下降30.23%;而6月份销售数据,受大环境影响,大概率同样会经历同比减少的现实;与此对应的是,商业运营业务前5个月的租金收入为42.63亿元,同比增长9.3%。

事实上,地产开发业务拉后腿的现象,在过去的2022年就已经非常明显。

2022年,新城控股营业收入1154.57亿元,同比下降31.37%;归母净利润13.94亿元,同比下滑88.93%。

营收的下滑皆因房地产业务销售端的萎缩。去年收入1048.83亿元,同比下滑33.67%,高于整体营业额下滑速度;而整体净利润还在盈利,皆因商业运营业务的苦撑。

2022年,新城控股旗下吾悦广场实现商业运营收入92.87亿元,同比增长15.57%。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9.16%,但创造的毛利为66.97亿元,占整体毛利比重的41.41%。

如果单纯计算房地产业务,其去年亏损将是板上钉钉。而通过今年上半年的表现,这种核心业务拖后腿的现象,在下半年大概率会依然延续。

且不论大环境的影响,仅从新城控股当下的土地储备来看,今明两年的房地产业务的销售压力,将异常之大。

2022年仅新增了两宗土地,分别位于河南商丘和江苏常州,权益土地金额仅为4.79亿元。

截至2022年末,新城控股共有土地储备6826.48万平方米。表面看存货量不少,但销量前15个城市的项目合计面积占比为41.31%,单个城市项目储备面积占比不超过4%,分布非常分散。在土地结构上,一、二线城市占比26%,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74%。

而就在刚刚结束的上半年,与众多老牌民营开发商一样,在拿地端新城控股也消失了,百强榜单中难觅其踪。

从下半年开始,不拿地的开发商拼得都是过去的家底。就新城控股而言,其大本营上三角区域去年的销售贡献率高达46.57%,但过去一年几乎没有在该区域新增土地储备,其高流速项目消耗较快,目前面临着补货压力。

在此现状下,王晓松倚重商业运营业务,本就是条件性选择。但它能否撑起新城控股这艘大船,目前来看,或许还为时尚早。

新城吾悦广场目前共有194座,已开业140座,未开业54座,2023计划新开20座。尽管其当下发展良好,但无奈基数太低,房地产销售依旧占据总营收的90%以上。

2020年,黄茂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新城控股就像“小万科+小万达”的综合体,在其内部,商业项目的布局将以二线城市的新兴区域和强三线城市为主,尽量避开一些四线城市。

但是,新城控股“双轮模式”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是伴随着拿地后,同时打造住宅和商业形成互补而来的。当下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逐渐耗尽,其未来商业运营项目,也将随着土地分布多集中在3线城市以下。

这能否继续支撑业绩的稳健增长,也是一个未知因素。

温馨提示:本文著作权,归房财经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