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族文学?

大多数人会难以辨别“少数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学”两者之间的区别。

民族文学是由各个民族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使得人们了解和感知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

而少数民族文学是由所有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用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题材所创作的作品,尤其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反应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

文字的本质就是说话,文学绕不开民族,民族离不开文学。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感觉也会有所不同。

民族这一概念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学中多种多样的元素,当我们随时随地翻开其中一本,瞬间觉得仿佛行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漫步在广袤无垠的沙漠,或者置身于藏地凌冽的雪气之中。

即便身未远行,但是心灵已然开始了一段又一段的奇妙之旅。

今天,跟着我一起感受来自民族作家的文字吧!你不仅能体会到强韧的生命力、热情风趣的感染力,还有丰富多彩的的民族风情。

01

维吾尔语的“博士后”

——王蒙

著有作品

《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狐》《王蒙说》《踌躇的季节》《你好,新疆》

王蒙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63年至1978年王蒙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和伊宁县下属巴彦岱镇巴彦岱公社二大队生活工作,在学习维吾尔语之后担任维汉翻译,后任二大队副大队长。

大多数人都不理解王蒙为什么能够在新疆待16年。

当面对他人提问的时候,王蒙这样说道:“我是维吾尔语的博士后,预科两年,本科五年,硕士四年,博士五年,然后又博士后一年,正好是十六年。我确实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我写了《这边风景》。”

1979年,王蒙被调回北京工作,完成了从“到新疆去”到“从新疆来”的转变。即便王蒙离开新疆,但是在新疆的16年,王蒙所接触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中遇见的各族人民,王蒙全部都记录于他的笔下,例如:《你好,新疆》《在伊犁》《淡灰色眼珠》《这边风景》等,新疆也永远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同年,王蒙在北京写了短篇小说《说客盈门》,描写一位厂长处罚了一个不努力工作的工人之后,该工人的许多亲友去游说该厂长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走后门”现象。

其后王蒙撰写了多部小说、杂文,曾一时间成为中国文坛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蒙说:“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他最青春的岁月在新疆,从1963年到1979年,整整16载。《你好,新疆》是王蒙新疆题材的作品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作品朴实幽默,有很强的纪实性,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下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有天生具有幽默感的维吾尔族,实诚的哈萨克族,具有信仰感的回族等。在很多细节描写上生动、有立体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02

“当代陶渊明”“纸上宫崎骏”

——刘亮程

著有作品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

小说:《虚土》《凿空》

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散文集中的《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散文入选内地和香港小学、中学、大学教材。

刘亮程,当代著名散文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几乎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与所生存过的乡村有关,对人类生活的土地和状态进行了深刻叙述,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个人的村庄》,豆瓣8.9分,畅销二十年,成为世界文坛的中文经典。

“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早晨,时候到了人会自己醒来。”

刘亮程的散文如诗一般美好,通篇都散发出灵气,是塞外茫茫下的孤独美学。虽然写的是普通的乡土,但是一草一木皆有存在的意义,干净而又充满着智慧。

刘亮程的文字就像是从树木、从黄昏、从风雪里、从一截土墙里自然渗透而来。

《在新疆》是刘亮程自然文学经典《一个人的村庄》的姊妹篇,对新疆大地上普通人的劳作、买卖、风俗,以及那里的树木花草、日月山川、动物牲畜都进行了缓慢、细致的刻画,是中国人了解和感受新疆必读的一部经典。

刘亮程说:“星星在天上分配完我们,不会被剩下。”

刘亮程笔下的万物似乎都是有灵性的,翻开他的书,能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平静和安心。

刘亮程的朴实文字中透着哲理和坦诚。“当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奥秘时,在离开乡土奔波在车水马龙的城市时。首先我们是作为生命而存在的,来这世间走一遭,不要光顾着着急奔跑,探索身边的一切同样也能够回味无穷,这就是生活的千姿百态。”

03

抒写草原诗章的歌者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著有作品

散文集:《永生羊》《草原水母》《远离严寒》等

小说集《额尔齐斯河小调》《黑马归去》《天亮又天黑》《天下谎言》《枸杞》

长篇小说:《歇马台》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出生于新疆北塔山牧场,哈萨克族著名作家、翻译家。

一九七九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毕业之后,分配至新疆文联从事编辑一职。八十年代中期,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和文学翻译、民歌翻译。

九十年代末期,她开始进行散文创作,有发表《永生羊》《天狼》《蓝雪》等个人作品集及文学翻译作品集发表。

其中《永生羊》被改编为电影,是国内首部用哈萨克语同期声拍摄的故事片。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担任编剧并兼任副导演。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翻译奖、首届“天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

说起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与哈萨克族文学的传承关系,她这样说道:“在新疆这样多语种的地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意识里总是有一种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概念。

像我,我的母语就是哈萨克语,我在家里跟我的亲戚朋友讲哈萨克语,这都是天然传承的,就像说汉语的孩子背唐诗一样,我的知识构建,比如最朴素的民间哲学、谚语化的东西都是在血脉里头的。”

就像《永生羊》这篇作品里的一句“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

“小时候就听到‘你死不为罪过,我生不为挨饿’,后来我自己也有家了,也需要冬宰,就像农民在收割庄稼要入库一样,游牧民族也要把一个冬天的冬肉储存起来,到了我成家立业以后那句话就脱口而出。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必然要和动物打交道,如果说农民秋天收获的是麦子的话,哈萨克族人收获的是动物,是牛羊,牛羊是活的生命,也是我们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在结束一个动物生命的时候,哈萨克族人有这种很自然的表达,它的意思就是‘对不起,我需要你’,这种东西甚至不是宗教,它是一种生存方式。”

《永生羊》以其史诗般的节奏向观众娓娓道来,电影画面尽善尽美,给人以诗歌般的意境,同时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眷恋和反思,坚守哈萨克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粹性,对于整个哈萨克族文化的书写是极其有意义的。

04

阿凡提的挚友

——艾克拜尔·吾拉木

著有作品

《阿凡提的故事》金卷及银卷、《世界阿凡提笑话大全》 和《阿凡提笑话的人生智慧》

中短篇小说集:《被雨水冲刷的爱》,主编《世界阿凡提笑话大全》,译著《赛福鼎回忆录》(赛福鼎·艾则孜著合译)《阿凡提笑话》《阿凡提笑话系列》丛书等。

艾克拜尔·吾拉木出生于新疆哈密,维吾尔族著名作家、翻译家。于一九七二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学习。一九七五年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日报社当编辑和记者。

他译著的短篇小说《妻子的日记》《胡子的风波》均获1991年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诗歌《企盼》《命运》分别获第四、五届新疆汗腾格里文学奖。

曾获1999年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翻译奖,2002年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一等奖。

艾克拜尔·吾拉木从八十年代开始倾心搜集、整理、翻译、研究、编译分为金卷和银卷两大册的《阿凡提故事大全》《世界阿凡提笑话大全》《阿凡提传奇》等阿凡提故事80部。

这些书都有选择性地收入了流传在我国新疆乃至世界各国的一千三百余篇经典阿凡提故事,并且于2002年亲自担任编剧和制片人与人民日报社、新疆电视台合作拍摄了21集电视连续剧《阿凡提》和3D动漫《少年阿凡提》。

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在大众心目中,阿凡提是聪明、智慧的化身。

他对生活在底层的民众充满了同情;对贪婪、诡诈、唯利是图的人,巧妙地戏弄、无情的鞭挞。为百姓寻求公正、伸张正义,以至于这个形象广为人们喜爱!

也许我们从小都知道阿凡提,读着他的故事长大,但不知道其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艾克拜尔先生收集翻译。他一头扎进民族民间文化里摸索,寻找阿凡提,亲近阿凡提。

晚年的艾克拜尔身体抱恙,出现了心肌堵塞,在手术的前一晚,他爱人茹仙借阿凡提来安慰:“阿凡提说,勇敢的人笑着面对一切,善良的人宽容地对待一切,他还说,艾克拜尔·吾拉木会平安幸福长寿,再来翻译我所作的一切!”

没过多久茹仙收到了回复短信:“明月每晚都会升起,太阳也会每日升起,阿凡提不是一幅老照片,艾克拜尔·吾拉木还会雄起!放心。”

几十年的文学编辑和翻译,让古老又年轻的阿凡提早已成为他最亲密的朋友,阿凡提的故事也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故事。

这些跳跃不息的故事浪花,长久地折射熠目的光芒。故事蕴含的幽默和智慧,成为人们获取欢乐,思想永不干涸的源泉,以此为参照,人们透视自己,诠释自己。既能给读者带来快乐,又能使读者通过故事展开联想,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05

写好新疆故事的领头羊

——阿拉提·阿斯木

著有作品

中短篇小说集:《金矿》《赤色的天空》《阳光如诉》《亚地卡尔》《帕丽达》

长篇小说:《不要哭朋友》《最后的贵族》《飘荡的情感》《陌生的朋友》《古丽拉菜》《喝生奶的人们》《大地哺育男人成长》《时间悄悄的嘴脸》

中篇小说:《韧》《年代诉说一切》《珍珠玛瑙》

阿拉提·阿斯木出生于新疆于田,维吾尔族双语作家。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新疆大学。

小说《那醒来的和睡着的马》获1984年上海《萌芽》优秀作品奖、199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二等奖、《生活万岁》获1987年新疆优秀作品奖,《金矿》获1998年《伊犁河》文学奖。

阿斯木的写作来自于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来自于对现当代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借鉴。

他的长篇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体现了维吾尔族文化的幽默风趣,充满诗意和哲理,他将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智慧都融入到汉语表达当中,以一种独特自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

这些充满诗意的表达自然流淌于书中人物的对话或作家的独白。

在他的小说里,还有大量对维吾尔族民俗、饮食、礼仪等方面的描写。其中很多美食都是采用最原始的做法——从火灰里扒出来的红彤彤的烤包子,金黄的手抓饭,朴素却让人回味不已的皮芽子凉拌菜。

维吾尔族的婚礼、市井中的烟火也写得生动有趣。他的描写别出心裁,“高速路像女人一样可爱,而女人的美丽则像民间神话里的神镜。”

通常人们会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而阿斯木会说“有钱戈壁滩上也能找到肉汤”。

读着阿斯木的小说,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感到耳目一新,他带给我们的阅读超出了往常的体验感,有着十分独特的审美意趣。

06

买买提明·吾守尔

——《棱角杯》维吾尔版的宿醉

著有作品

长篇小说:《岁月就这么过去》

小说集:《笛声》《新旧事》《给死者的信》

中篇小说集:《阿沙木大叔》《十二卡姆伊犁样式》等。

买买提明·吾守尔出生于新疆伊宁,维吾尔族作家,是现代维吾尔族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毕业于新疆大学。

他善于运用隐喻的手法描写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各行各业的维吾尔族老百姓的生活反映出来,十分的贴切又实际。

买买提明·吾守尔是迪力木拉提·穆罕穆德导演的电影《棱角杯》的编剧。

《棱角杯》(Qirliq Istakan)是1999年上映的维吾尔版宿醉,讲述了四个特立独行的男人在宿醉之后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无论是二十四年前还是如今,小酌一杯都是现代人社交的一种方式,但是酗酒现象也无可避免,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家庭问题和意料之外的社会现象。

买买提明·吾守尔通过丰富而深刻的想象,塑造了拟人的物和物化的人,运用了隐喻和荒诞的手法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审视,犹如放大镜一般,夸张地勾勒了世间的人情百态。

在这些述说新疆故事,为新疆代言的文字当中,你有了什么感悟呢?

闭上眼,书中的文字仿佛跳跃在辽阔的草原之中,骑着俊俏的野马肆意奔跑。你能够体会到强韧的生命力,体会到硬朗与质感。每一部作品的呈现都是作家心中对于民族精神的再现,不断变幻地用文字诉写民族精神。

而更让我们魂牵梦萦的是那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这民族风情当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这一民族的写作力量,也能看到它与其他民族的团结精神。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新疆文学的宝贵之处在于多民族文化融合,少数民族用汉语创造了大量文化经典,汉族作家同样会受新疆各族同胞风俗习惯的影响。

例如王蒙老师、刘亮程老师等。他们的文字让无数人对于新疆有了无尽的向往。

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对于新疆文学的存在还具有一定的信息差异。文字的力量是不可撼动的,在文字世界作者可以通过笔下灵动的文字,任由自己的想象探索出新疆文学的魅力。

《人民日报》中说道:“从历史到现在,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厚底蕴、灿烂辉煌的文化沃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民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你还知道哪些宝藏民族作家,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