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供给失衡下,欧洲深陷能源危机,欧盟成员国的能源经济陷入高通胀,物价上涨,美联储加息又导致欧洲金融市场崩溃。

在能源通胀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欧洲大量产业开始外迁,其中欧洲庞大的汽车产业和能源工业也被迫转移,以此来规避持续攀升的能源成本和停产风险。

欧佩克做出日均减产200万桶石油的决定,美国再次释放1000万-1500万桶石油储备稀释油价,而俄罗斯财政部将下调石油出口关税应对OPEC减产和美国的石油限价计划。

美国借地缘冲突和能源危机掏空欧洲经济和产业贸易,欧洲部分汽车巨头开始把汽车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市场,特别是欧洲刚刚起步的电动汽车生产线。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宝马停止在英国生产电动汽车,把生产线迁到了中国市场,并且与中国的长城汽车达成合作,生产MINI纯电动汽车,

欧洲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德国,也选择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合作,德国最大的出租车公司SIXT与比亚迪签订10万辆电动汽车的订单合同,双方将共同推动全球汽车租赁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而德国的石化巨头巴斯夫也宣布在中国投资建立生产线。

欧洲汽车产业被迫转移,新能源势力崛起,中美日韩四国,谁接得住欧洲汽车产业转移呢?我们从新能源产业切入,做一个深度的解读:

新能源产业体系,中国发展的更好?

一个经济体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锂电池为主的动力电池汽车,还是未来的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都属于新能源的终端消费侧的应用,但如果没有配套的能源供给端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也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早期欧洲汽车工业从电动汽车走向燃油车恰恰是因为化石能源开采和利用技术的提升,迎来了石油能源经济时代,推动了欧洲燃油车工业体系发展,而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也需要清洁能源产业体系的支撑,才能实现真正的能源碳中和,实现规模化发展。

原本欧洲是最早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符合欧洲对低碳环保的追求,比如欧洲的丹麦和德国,但后来欧洲开始依赖化石能源供电和取暖,发展能源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也就停滞了,以至于现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极不稳定,对天然气,煤炭发电的依赖越来越大。

在新能源产业体系中,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全球居首,特别是光伏风电产业体系,欧美国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和相关技术标准,来搭建自身光伏产业项目,而欧洲加速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型之后,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光伏组件产品也大规模增长。

在欧洲国家中,德国、丹麦、英国在光伏和风力发电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且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较高,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电网系统和储能基础设施,加上光伏风电成本太高,平价上网很难实现,清洁能源发电也就具有极大不确定性。

欧盟宣布激进能源转型计划,要在2050年实现100%的清洁能源供电计划,德国实现全面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目标比欧盟的还要早,但最终德国却因为能源危机放弃能源碳中和目标,并且开启企业高污染的褐煤电厂,解决电力短缺问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离不开中国的新能源经济产业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并且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接近30%。

中国的发电量清洁低碳煤电加上清洁能源发电,国内发电总量已经突破8.1万亿千瓦时,发电量也是全球居首,并且每年保持发电量4%的增速,前年发电量突破7万亿千瓦时,去年发电量突破8万亿千瓦时,而十四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达到39%,全社会发电量将突破10万亿千瓦时规模。

即使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突破1亿,消耗的电力占比也不到发电总量的3%,而对于日本和韩国这样缺电的国家,本土电网根本承受不起庞大的汽车耗电量。

而美国发电量只有中国一半,但是电力浪费却十分严重,而且美国环境气候决定了居民耗电量极高,人均耗电是中国的5倍,一旦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一定量级,电力消耗将对美国电网带来巨大压力,更别说承接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了。

中国的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新能源基地和产业中心,光伏风电产业发展迅猛,支撑着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全球光伏产业链中,中国新疆生产的多晶硅材料主导了全球供应链市场,而美国一直想要破坏中国西部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

从能源供给侧看,美国的发电量和新能源产业规模都比不上中国,能源危机下的日本和韩国电力紧缺,也没有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和电力系统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中国新能源产业基础占据优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最好,而且低碳电力的成本也比欧美国家低很多。无疑是欧洲汽车工业转移最好的选择。

从消费市场看,中国本身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能够容纳欧洲的汽车产业,而且欧洲在中国也有品牌基础,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选择了欧洲市场,进行动力电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海外扩张。

在当下中美主导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格局下,欧洲汽车工业转向新能源汽车工业领域,靠本土市场是很难发展的,只有跟中国合作,把汽车产业转移到中国市场,借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才能跟在中国后面,从新能源汽车赛道分一杯羹。

汽车整车制造工业体系,中国更完善?

汽车整车制造工业体系,中国更完善?

从工业体系来看,欧美虽然是早期的发达工业国家,但是很多工业产业链都转移出去了,工业体系并不是最完备的,而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联合国收录的全部工业门类,中国工业体系都可以覆盖,而且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规模居世界前列,这也意味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汽车产业制造体系,可以满足线下庞大的汽车整车量产制造需求。

特斯拉需要在中国上海和新疆地区建立工厂,借助中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体系和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来完成汽车量产,同样的欧洲也需要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来完成新能源汽车的量产。

如果从新能源领域的锂电产业来看,中国锂电产业高速发展,出现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万亿新能源巨头,引领中国汽车企业转型升级,随着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欧洲匈牙利,德国等投资建厂,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深度捆绑。

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体系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装机量稳居全球前三,成为了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导者,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也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而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前十席位中,中国就出现了6家动力电池企业,主导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市场,宁德时代更是稳居首位,碾压日本和韩国的动力电池企业,而欧洲没有一家动力电池供应商企业上榜。

中国、欧洲和美国是全球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和成熟的锂电产业体系,更能满足欧洲车企量产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新能源经济时代,欧洲重工业转向何方?

新能源经济时代,欧洲重工业转向何方?

欧洲重工业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供给和低成本的能源产业体系,而北溪管道被破坏之后,欧洲彻底失去了恢复廉价能源供给的可能性,俄罗斯原本是欧洲补足能源资源短板的最优选择,但地缘冲突让俄欧走向了对立面,美国也不会允许欧洲能源和金融稳定自主,否则美国能源企业就无法卖给欧洲4倍价格的液化天然气了。

高油价和高电价对燃油汽车产业,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发展都是致命的,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下,欧洲的重工业和汽车产业转移已成定局,而且留给欧洲的选择只有2个,一边是中国市场,一边是美国市场。

欧洲的重工业如果进入美国市场,那么恰好弥补了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美国一边掏空欧洲经济,一边又通过税收优惠吸引欧洲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可谓一举两得。

欧洲产业转移一是要解决能源供给和电力短缺,二是要解决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

美国电力只有中国一半,自己够用,但电网老化也存在区域电力短缺问题,无法满足欧洲电力需求,而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已经实现自给自足,甚至大量出口海外市场,页岩油开采技术成熟,产量提升,可以满足欧洲重工业需求,但欧洲企业在本土都要以超过4倍市场价格购买美国能源,那么到了美国市场发展,会不会陷入美国的能源陷阱呢?

法国工业巨头阿尔斯通就是一个例子,阿尔斯通作为法国工业骄傲,恰恰是因为在能源工业领域冲击了美国的垄断地位,最终被肢解,连公司创始人也没有逃过魔掌。

华为也像曾经的阿尔斯通那样威胁到了美国科技垄断地位,面临美国芯片产业封锁,但幸运的是华为背后是中国,虽然失去了全球市场,但华为在中国市场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继续在数字经济和智能商业领域创造价值。

中国虽然传统能源领域对海外市场还有依赖,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在能源供给方面略输美国一筹,但中国没有对美国形成单一能源依赖,而是打造了中亚到俄罗斯和中东两大石油输出国体系,实现了多元能源供应,比欧洲强上许多。

而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则美国发展得更好,无论技术还是发电成本都比美国有优势,可以满足欧洲未来清洁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

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新能源产业基地,未来有望成为亚洲的新能源中心,借助一带一路辐射全球市场。

在电力供应方面,欧洲电价暴涨,而中国发电量是美国的2倍,而且每年发电量持续高增长,稳居世界首位,可以满足欧洲电力供给,欧洲汽车未来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量产新能源汽车,恰恰需要中国的电力产业体系,中国具备快速批量建设电网和电力系统的能力。

在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上,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转移,逐步变成全球金融中心,欧洲重工业和汽车产业转移需要的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互补,美国都不合适,而中国是联合国公认的世界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无论是基建能力和产业配套都是欧洲产业转移的最优选择。

在能源危机和美联储加息下,新能源经济崛起,欧洲产业资本已经大量流出,进入中美金融市场。

今年欧洲资本对中国的投资增长了超过130%,剩下的就是欧洲实体产业的转移了,中国的互惠互利和美国陷阱,欧洲会怎么选呢?留给欧洲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