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等待偷情妻子回归家庭的丈夫,抱着宽容与耐心,等待着妻子。一个妻子饱受被人敲诈的痛苦,想要摆脱罪恶的婚外情,但她无法向丈夫坦承,以至于最后选择了极端的手法——自杀。

最终丈夫阻止了妻子的自杀,也带着妻子回到了家里,然而妻子的内心真的是如此平静吗?尤其当妻子知道那个敲诈者是丈夫指使的……

茨威格的《恐惧》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讲述了这一个故事。伊蕾娜每一次到情人那边都有一种激动和恐慌。她激动于每一次与日常生活的不同,那是一种刺激的感官体验,同时又惶恐这不名誉的行为——偷情——暴露在大众的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恐惧

她的恐惧

当她的恐惧转为现实时,她竭尽所能阻止那一刻的到来。那个威胁她的女人只要开口,她立马就会奉上钱财,用金钱来购买短暂的平静生活和虚假的幸福时光。

随着那个女人的威胁逐步升级,从100克朗、200克朗到400克朗时,她再也承受不住了。

她的恐惧不仅仅来自于威胁她的女人,也来自于她的丈夫。她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她的丈夫。当她陷于恐惧害怕,自己的事情被丈夫知道时,她不断地观察丈夫,惊讶地发现丈夫对她和对仆人是同样的,就像是看一个所有物一般。这结果让她不确定丈夫对她究竟是什么态度。

她不了解她丈夫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心理是什么,甚至觉得她的丈夫和她只是陌生人。

她害怕出门,怕碰到威胁她的女人,于是她待在家里,但这对她来说又是怪异的,因为她天天都参加社交活动。而她不出门的行为又会让人起疑,她不得不做出一些更夸张的行为来掩盖这种怪异。

如此循环往复,她的恐惧日复一日地加深,直到她麻木地认为需要用死亡来解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恐惧

他的恐惧

丈夫也时刻恐惧着,他恐惧妻子离开他投入情人的怀抱,所以他找了一个女演员,假扮妻子情人的前女友去敲诈妻子。他以为妻子能被敲诈吓住,然后就和情人断绝关系。

他的妻子确实被吓住了,可是也没有迹象证明妻子和情人断绝关系。

丈夫每一次看到妻子,都以为妻子会向他坦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回到他身边。他满含着热情期待着妻子。

他认为与其隐藏不如坦白,掩盖罪恶的痛苦,远远比坦白来得厉害。但他忘了,若是对着最亲密的人坦白,谁也无法克服自己的羞耻之心,他的妻子就是这样。

他没有等到妻子坦白,却等到了妻子冲去情人那里寻找“前女友”。他又等到了妻子跑去药店寻找自杀的药物。

他及时出现在药店带着妻子回家,拥抱他的妻子,向她道歉,安慰妻子一切都过去了。他说他没有想到妻子会如此害怕。

他恐惧失去妻子,却最终差点失去他的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流小说家

一流小说家

茨威格不愧是一流的小说家,他将一个女性偷情时的谨慎小心演变为一种对曝光的恐惧。当真正的威胁来临时,这种恐惧在担心中不断加深,在人物的互动中不断的积聚。

伊蕾娜的恐惧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敲诈她的女人,更来自于他的丈夫和社会。

敲诈她的那个女人代表着世俗的道德判审判。指使这个审判者出现的是她的丈夫。如果说伊蕾娜是不道德的那一方,那么她的丈夫只够敲诈她的女人意味着社会的正确一方。但讽刺的是所谓的正确一方不过是一个禁锢的牢笼,空洞、富足、无所事事的日常生活是真正将伊蕾娜投入情人怀抱的原因。

她其实并不爱情人,但是和情人相处的时光让她脱离那虚假得如同空壳一般的日常生活。

尤其她在审视丈夫和生活时,发现她的生活过于空洞,什么都没有。唯一的调剂品似乎就是和情人的见面。但这样的调剂品也并非必要,她可以用其他的社交方式替代,不过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也因此在她的恐惧过程中,她没有一刻会想到那个情人。这就是整个故事的荒诞所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妻子对生活毫无激情,情人不过是她试探激情的方式。

最终能压抑她本性的生活无法摆脱,她又重新进入了丈夫为她编制的牢笼中——那个富足安全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茨威格厉害的地方在于没有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看待伊蕾娜,相反他提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一个中产阶级婚姻中的双方毫无了解,那么当这位妻子精神空虚时,她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呢?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谈论对错永远是最方便的。但要深入人心去体会其中的滋味却是最难的。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