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6团团部西北方向约8KM,直接地图导航“马桥故城”就可以达到,现在都是柏油铺装路面。

建筑原因

1865年,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加上阿訇妥得磷的叛乱,当地民众为了逃避战乱自保就从呼图壁河的上游地区来到更接近沙漠腹地,灌木茂密,便于隐藏,交通不便的沙漠边缘地区筑城。

1865开始建筑了东南方向面积较大的民城,民城挑选的位置为洛克伦河河道拐弯的位置,城跨河而筑,把整个“几”字形的河道围在城内,河道把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面积大(约2/3强),北侧面积小,为了方便城内百姓来往便利,就在河道上修了木桥,桥窄“供一人一骑通行”。

在1869年7月,迪化民团首领徐学攻在收复景化城(呼图壁)时又退守马桥一段时间,但是当时马桥子城本来面积就不大,所以就在城西北方向修建了面积较小的一座城,即现在称为的军城,两城紧挨,成犄角之势,可以相互支援。

到了1876年,左宗棠和刘锦棠就已经平定北疆地区,1877年马桥城的居民就逐步返回上游地区耕作生活。

使用的13年的城池迅速废止。

滋养马桥城的洛克伦河由于上游耕作,用水量的增加也逐步枯竭,上游60KM的大海子水库的建立就使的洛克伦彻底断流了。

城内洛克伦河道上的桥应该是在哪个位置?

双城的平面图如下,有可能搭桥的位置已经标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桥故城平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色为搭桥的可能位置

原因如下:

河上搭桥一般会在如下几个位置:河道最窄处,人员来往方便的交通线上,或者城的中心区域,也是为了整个城的民众来往方便。

先说第一点,穿城而过的整个河道断面为阶梯状,基本为两层/三层阶梯台面,而最底部的河道在整个城内宽度接近,基本都是6-8米宽,所以不存在哪里比较窄的情况。

整体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道土质为黄土沉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道典型的梯形断面(三层)

第二点,桥梁如果架在方便来往交通的位置,要么在近城门的位置,这样方便进城之后马上可以进入北半城(位置2),要么就是在城的中央位置架桥(位置1),方便整个城的居民往来。

我走遍城内整个洛克伦河道,已经找不到任何桥的遗迹,但是只有在1和2两个位置河道两侧是没有栽植胡杨树的,相对开阔一些,河道的其他位置两侧胡杨紧布,仍旧在坚强的生长。所以我认为即便是一人一马的窄桥为了方便通行,至少应该是相对开阔的地方架桥才对。

位置1和位置2河道南岸的二层梯级台阶扩大为月牙状,只有红柳和梭梭,没有胡杨树。如果说城内只有一个地方架桥的话,个人更倾向于位置1,这里更靠近城中心位置;而位置2的月牙形在河道拐弯的地方,有可能是河道涨水时冲击出的一块塌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置1的两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置2的两岸

同时在位置1的地方我也找到一个被砍伐的胡杨木桩,河道内唯一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杨树桩和羊道

是先有城还是先有桥呢?城内只有一座桥还是有多座桥呢?

谁知道呢?

城因为地处偏远,这里的土地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作用不大,所以城才得以保存至今,是不幸也是幸运。

现在整个故城区域已经被铁丝网保护起来了,禁止驾车驶入,禁止放牧,西北的城池,希望她可以保存更长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内土夯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内梭梭下什么动物新安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近3米宽的民城墙大概还剩不到2米宽了

刚驱车出故城景区,路过一条干涸的河道—三屯河,新修,看来是要引水过来,有谁知道这是洛克伦河的河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