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一地,历史极其悠久,然而真正兴旺却是从康熙皇帝在此修建热河行宫 (避暑山庄) 开始。这项艰巨的工程历时八十七年,兴建过程中不断吸引着人口涌入;后来乾隆皇 帝又督建了闻名遐迩的外八庙,使承德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也就此奠定了文化根基。
作为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在清代以前漫长的历史中,除了几段长城遗址外,这里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是游牧民族的草场……也正因如此,位于市区西部双滦区境内的双塔山可算是尤为珍贵的古迹了。这两座貌不惊人的古塔大约建于1300年前,相传是契丹人的杰作,在清廷大兴土木之前,鲜有人问津。所以,有关它的故事,也正是清代的众多皇帝、文臣登临探索的记录。
普陀宗乘之庙,又称“小布达拉宫”。
万年双峰 千年辽塔
双塔山位于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西南十公里处,如今已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风景游览区,这里面积超过3000公顷,山峦奇秀、怪石峥嵘,风景优美、人流如织。滦河水从后山蜿蜒东流,山间花树葱茏,山下有石马、石凳、石洞等胜景。
对于如今的双塔山来说,可谓山奇、水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构建了奇异的自然景观。这其中,双塔峰顶的两座辽代古塔更给整个景区增添了神秘色彩。两座砖塔由何人、何故所建,一直是个谜,如今留下的只有各种传说。
如今,游人乘坐园区的索道上行,就可看到两座高达百余丈的石峰矗立在山巅。它们南北并肩而立,形状大体相同:北峰更粗更高,大约40多米高,周长约74米;南峰高约35米,周长34米;两峰皆上丰下锐而立,难以攀登。峰顶各有一座砖塔,形似佛教的宝塔,故此被称为双塔山。据考证,在亿万年以前,承德仍是一片海洋,这两座石峰则是海里的礁石。也因此,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之前,这片大海的岸边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两兄弟打鱼为生,老大娶了媳妇,老二也有了情人,日子虽然平淡却很安稳。一天,老二进山打柴不小心跌伤了腿,从此不能干重活。时间久了,嫂子就对这个弟弟嫌弃起来,不但不给成亲,还动辄打骂,进而要撵他出门。老二不忍羞辱,终于在一个狂风骤起的夜里,坐了条小船漂流而去。
第二天天一亮,海上风平浪静,老二漂流到两个礁石中间。他缆好船,上了岸,发现两块礁石上各有一座小庙。他来到北礁,见一个姑娘正在拜佛,旁边放着渔网、镐头,还有一包菜籽。近前一看,姑娘正是自己日夜相思的情人。
两人相见后悲喜交集。姑娘说,昨夜见一个大旋风把你家房子卷起,无影无踪,于是自己也就只身跳海,盼能到阴间同你成亲,不料黎明自己漂到这个礁岛上,刚才正是为你祈祷,求佛保佑九死一生。于是两人就在此成家,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后,他们就住在北礁的庙里,打鱼种菜度日,南礁的小庙当作仓库。很多年以后,地壳变迁,这一带海水退去,成了陆地,两个礁石就成了双塔山石峰。
现如今,根据科学理论,基本可以推断这两座石峰是由巨石风化侵蚀而成。只是峰顶的石塔修建时,石峰是何种状态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可以推测的是,两座石塔的修建时,石峰应该已经孤立存在了。因为石峰表面有许多石洞,那大概就是工匠攀登的痕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景区曾建造过一条通往峰顶的螺旋形铁梯,但后来担心有损文物而拆除。如今的游人只能用望远镜远远观测。据更久远的史料记载,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边长2米多,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东、西、南三面墙皆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有记载称在1976年之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厘米,然而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因震动而拼合。
石峰表面有许多石洞,大概是工匠攀登的痕迹。
至于,当时的人们为何要在孤峰上建造两座石塔?建造石塔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样一种上面粗下面细的石峰,人们又是如何攀登而上?如何将石料运上峰顶?都不得而知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康熙皇帝在承德修建行宫之后,清代的很多皇帝、大臣都与这双塔山留下了不解之缘,并且还有相当独到的见解。
此双塔非彼双塔
“双塔山”一名最早见于清代《钦定热和河志》:“双塔山在滦平县治北八公里,距喀喇河屯行宫东北八里,大小二峰,矗立百余丈,如堵坡高下相亚,其一峰中开三孔,表里通明。”《承德府志》则记载:“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因此,作为避暑山庄周边难得的古迹,自然会吸引前来度假的历代清帝,以及那些陪同一起的文臣武将。康熙、乾隆、嘉庆等多位皇帝以及纪晓岚等众多朝臣都被双塔山的神秘、幽静所吸引,多次登临。
清代承德避暑山庄内的皇家酒事
1703年,康熙皇帝携翰林院编修汪灏来热河。在汪灏写的《随銮纪恩》有这样的记录:“七月十六日,驾发喀喇河屯,幸热河上营。行十余里,雾忽薄雨,巨石屾立高山之巅,丰上锐下。其一石连透三罅,上如目、中如星、下如圭窦,一石稍瘦削,若老人旁立,石上又冠以小石峰,飘飘欲动。横穿罅中,不异玲珑浮屠。”后来,康熙指示曰,“此双塔也”。
也就是说,康熙帝对双塔山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见解——两座石峰就是双塔。
如此一来,双塔山顶上的石塔不再是塔,而是塔尖。建塔者把山做成了塔身,山顶修建了塔顶,人工的修建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这千年不倒的双塔山。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诸多有关双塔山的故事。
相比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则更加拥有冒险精神。
传说,他命人搭建云梯,想亲自上去看个究竟。当他登顶之后,发现塔里有神龛、石几、香炉、石几上还摆一部旧书。乾隆翻了翻,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石几下放一双破草鞋,塔前还有两畦韭菜。他很失望,什么也没拿就下来了。回到避暑山庄的当晚,乾隆就做了一个梦:一个白发老头问他,陛下登双塔山看到了什么,乾隆照实作了回答。老头说,“旧书乃是天书,草鞋则是登云靴,韭菜是灵芝草,香炉是生云坛。皇上什么也没看中,实属有眼无珠。”第二天清早乾隆命人重搭云梯,可怎么也搭不成,只好作罢。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乾隆皇帝庚戌(1790),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之所到。”
纪晓岚显然也是认同康熙皇帝的见解,他说“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
此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另外一段更神秘的记载, “距双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1782年),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 《阅微草堂笔记》是小说,所载之事不可尽信。然而,在避暑山庄博物馆里,的确留存有一石佛,与纪晓岚所说的那块石片有相同之处。就佛像花纹、手势、背光图案鉴定,大约辽代以前遗物,后来专家也就推测双塔山顶上“小庙” (石塔) 的建设年代应在辽代以前。
藏于避暑山庄博物馆的石佛
乾隆皇帝对双塔山极为重视,他不仅为之作诗留念,还画了一幅《双塔峰图》,并钤盖了“古稀天子”“八征耄念之宝”的御印,后来做太上皇的时候,又钤盖了“太上皇帝”的御印,收藏在了圆明园。后来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双塔峰图》也流失海外。2004年中贸圣佳拍卖会上,《双塔峰图》以781万元的价格,被国内一位企业家购藏。
不过,这幅《双塔峰图》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团,因为画中的两座石峰竟然只有一座上面有石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三百年间又是何人何时重新修了一座塔,只能留给“知情人士”解答了。
清 乾隆《双塔峰图》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