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彼得一世改革:1698年开始,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全面推行海、陆军事改革。通过革新,俄国拥有了31万的陆军和48艘主力战舰水军系统,为大北方战争的胜利做好实力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700年2月到1721年9月,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同西欧强国瑞典的查理十二世,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展开了一场足足21年的大北方战争

结果,彼得成功夺取了波罗的海霸权。就在双方签订《尼斯塔特和约》的当天,俄国的圣三一教堂举行了对彼得感恩赞美诗的歌唱仪式。枢密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所创建的伟大功绩,正式授予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这天,俄罗斯也正式改名为俄罗斯帝国。

然而,在这场霸权之争的最初阶段,俄罗斯还只是一个欧洲世界之外的中世纪落后小公国。根本无法与当时霸占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西欧强国瑞典相比。

彼得大帝深知要想对外有所作为,必须取得北方的波罗的海制海权,所以俄国与瑞典的一场对决必不可少。他选择主动出击。

俄罗斯与瑞典的位置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与瑞典的位置图

1700年9月23日,彼得一世率领3万俄军包围了瑞典的纳尔瓦城,因为这里是瑞典的薄弱地点,守军只有8000人。

彼得自认为俄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纳尔瓦之战势在必得。可他完全高估了俄军改革前的实力,相比瑞典训练有素的近代军队而言,此刻的俄军还是武器与士兵素质都严重滞后的状态。

结果,三万俄军猛攻了多日,纳尔瓦城的防守仍然岿然不动。这时,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两万瑞典军前来援救。而查理并没有立刻猛攻,而是在等一个天时。

这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大部分俄军正躲在帐篷里喝酒取暖。突然,查理的突袭行动搅得彼得军队乱作一团,瞬间溃不成军,有的掉进纳尔瓦河中淹死,有的成为俘虏,更有很多外籍军官竟然选择了主动投降。

俄军与瑞典在纳尔瓦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军与瑞典在纳尔瓦激战

纳尔瓦之战让彼得损失惨重,伤亡人数共达1.7万多人,而瑞典军却仅仅损失3000多人。查理为了侮辱对手彼得,更是命人制作了一枚纪念勋章,上面刻着彼得一世靠在大炮旁边,题词是“彼得在取暖”

这场战役对于俄国来说也不是没有好处,它让彼得彻底认识到了俄军改革的迫在眉睫。彼得通过聘请外籍技术人员、派遣出访使团等方式,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创建了一支拥有48艘主力战舰、368门大炮的新式海军。而到了1708年,俄国的总兵力已经达到20万,而且全部接受了近代军事体系训练。

通过改革再次增强了彼得一世的信心,他决定重整旗鼓,一雪前耻。于是,两军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场决定性战役:波尔塔瓦之战。

1709年4月,就在彼得一世正专心攻克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重镇之时,没想到查理十二世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竟然直接包围了乌克兰小镇波尔塔瓦,想取道乌克兰直捣彼得的老巢莫斯科。

查理十二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理十二世

既然波尔塔瓦对于双方的战略都如此重要,必然会吸引主力部队的集结。果然,彼得紧急调集兵力,从最初的守军只有4000人,增加到了4.2万人,更有72门大炮。而敌方瑞典军投入了3万人。

虽然从兵力上看,双方并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查理的瑞典军却有一个致命伤:长途跋涉,粮食弹药不足。

果然,两军对垒的关键时刻,这一致命伤开始发作。只见俄军排成作战阵势,两面夹击,而负责突围和掩护的瑞典士兵却无力接应上来,最终导致彼得一世率领的一个营向瑞典军猛轰,瑞军成批倒下。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后,瑞军大败,查理十二世在一小股骑兵的护卫下逃往土耳其。

彼得大帝指挥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得大帝指挥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彼得在波尔塔瓦战役中的胜利,让俄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清醒过来的欧洲各国君主对彼得刮目相看,更是主动寻求结盟。

就这样,1714年、1715年,俄国先后与丹麦、普鲁士等国缔结盟约,以此从外交上孤立瑞典,为俄国夺取北方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终于,彼得一世亲自指挥的波罗的海舰队全歼瑞典海军,从此彼得一世登上了波罗的海霸主之位。

后果:迁都圣彼得堡:随着沙俄在大北方战争中胜利在即,彼得一世于1712年决定将国家首都从俄罗斯内陆的莫斯科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以加强俄罗斯帝国对沿海的控制。

结论:俄国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为彼得一世的欧化改革提供了现实动机,反过来正因为改革的成功让彼得在这场持久战中成就了俄罗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