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悬在蚂蚁集团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终于落地了,只不过蚂蚁集团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纸高达71.23亿元的天价罚单,但在此之前,蚂蚁集团两次被监管部门约谈,两次约谈的52天里,阿里市值蒸发1716.14亿元。马云行踪更是因此消失在公开渠道两年有余,和阿里集团的关系也日趋“松绑”。

相互宝业务被关停,该产品业务在没有实现盈利的情况下,蚂蚁集团不仅要支付近50亿元的互助款,还被监管层要求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涉及金额并不清楚。但预估的补偿金额并非小数目,因为相互宝累计有超过一亿用户参与互助。

蚂蚁集团在2020年因错过科创板上市而“损失惨重”,时至今日,公司估值从2020年IPO发行价计算的2.1万亿元市值,断崖式暴跌至5671亿元,股东和资本的财富缩水近73%,较2018年C轮估值下降了40%。

利空出尽就是利好,虽然天价罚款和业务整改的利空消息出现,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可以用“如释重负、放手买入”来形容,阿里集团的股价不降反涨,当日最高大涨9%,从股价上可以看出广大投资人对阿里集团保持一个良好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阿里巴巴股价大涨后的第二天,蚂蚁集团召开股东大会,批准向全体股东回购不超过7.6%股份的议案,将回购股份用于补充员工激励池。按照蚂蚁集团估值金额约为5671亿元,7.6%的股份估值超430亿元。

大股东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合计持股53.46%)的自然人股东自愿放弃参与回购,此前集团的两次分红,自然人股东也自愿承诺将相应分红留存在君瀚和君澳层面,用以增强其财务实力和对公司的资本补充能力,同时也向外界表明大股东对蚂蚁集团长远发展的信心不变,也预示着蚂蚁集团接下来可能会有大动作。

现在回顾蚂蚁集团的三年整改之路,也是经历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在经过整改之后将诸多变量和风险逐渐消化掉,并对蚂蚁集团的组织结构、业务体系、战略规划做出重大优化调整。

从官方信息来看,在被叫停IPO后,过去两年,除了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调整,蚂蚁集团也在不断进行业务瘦身,对旗下信贷产品花呗、借呗进行品牌隔离,关停相互宝,压降余额宝业务,又与网商银行进行切割。消费金融的杠杆大降,ABS难发,「联合贷」萎缩。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不能再以科技公司自居。

马云对蚂蚁的控制权消失,不过阿里巴巴仍拥有蚂蚁集团33%的股权,股权结构调整、重庆银保监局批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增资、国资入局(杭州政府控股的杭金数科)蚂蚁消金成为第二大股东,正式纳入国家监管,蚂蚁集团与阿里巴巴的关系也从母子变竞合。

蚂蚁集团、财付通百亿处罚落地,标志着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基本完成。业界通常把2013年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时至今日,刚好十年,但若从互联网平台初涉金融的网络支付起算,则刚好二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十年来,国内各种形态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从P2P到网络小贷等等,让用户感受到和传统金融完全不同的服务模式,以及远超银行存款的投资收益率。但当市场规模逐渐做大后,很多平台脱离初心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最终失控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衍生了各式各样的资金骗局,对整个金融系统而言潜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享受着宽松的监管环境,野蛮生长之下行业爆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互联网金融逐渐变成监管重灾区。大浪淘沙之后,数千家互联网金融平台退出历史舞台,当前整个行业的主要玩家只剩下互联网巨头和央企国企等实力型选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蚂蚁集团是近二十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大的受益者,自然也将承担最大的监管风险,庆幸的是它没有被一棒子打死,而是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

蚂蚁集团领罚之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从此之后正式步入“后监管时代”,开启崭新发展的新时期。蚂蚁集团的命运,也将成为今年互联网行业最关键的监管风向标之一。积极信号已释放,在保持合规治理的同时,后续还需观察其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征信牌照的申领进展,以及后续的上市事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