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 史伟扬

纵观整个智能产业发展周期,每一阶段都伴随着一套独特的软硬件架构提供底层支撑。个人电脑时代成就了微软和Intel,智能手机时代则带火了安卓和ARM。

科技行业并非传统的护城河模型,实际上更像一个冲浪模型,当变革的大潮汹涌而来,曾经再辉煌的时代“霸主”也终难逃脱被后浪们赶超和替代的命运。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步入智能汽车时代,新的软硬件架构再度涌现,作为下一个超级“母生态”,未来究竟谁主沉浮?时代也正在呼唤着新的逐浪者和弄潮儿。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大势下,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等共同组成了智能汽车的技术生态闭环。其中,车规级智能芯片被公认为新时代数字科技的底座。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向整车企业提供量产智能芯片的主流公司只有三家,其中地平线是唯一的中国本土企业。就是这样一家新锐企业,怀揣着“做智能机器人时代的Wintel”的伟大梦想,不仅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引领国产芯片登上了国际牌桌。

不久前,地平线对其品牌Logo进行了焕新。根据官方的解读,升级后的Logo更亮、更圆润、更开放,简单而稳定,有神而矍铄,更加突出了地平线“以人为本,回归理性”的品牌理念。在八周年之际,地平线以全新的形象再次踏上新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计算底座”破局

从“计算底座”破局

在世界商业史上,人们往往很容易高估技术变革在3-5年内的影响,而低估其在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影响,像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相关的长周期性行业,更是如此。

成立于2015年7月的地平线,甫一出世就因“反共识”的创业理念饱受市场质疑。面对质疑,余凯事后笑言:“不被人质疑的梦想不值得做,不被人嘲笑的想法也不值得尝试。”

彼时,芯片在中国还不是一个热门词汇,大多数投资人都觉得这是一门费力不讨好的生意,可作为国际著名机器学习专家的余凯却笃定下一代终端一定是无处不在的智能机器人,而芯片就像机器人的“大脑”,地平线要做的就是把深度神经网络放置在芯片中,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八年时间过去,现实逐步印证了他当初的设想。

芯片是现代科技工业中的集大成者,先进的芯片由几十亿到上百亿个晶体管集合而成。作为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智能计算的芯片企业,地平线成功乘上了中国智能汽车的东风,凭借车规级智能芯片出圈,目前已经实现汽车智能芯片的规模化前装量产,并有机会和国际巨头掰手腕,成为真正的智能驾驶计算方案的破局者。

2017年,地平线发布第一代芯片,并将其命名为“征程”,2020年地平线正式开启中国汽车智能芯片的前装量产元年。时至今日,车规级征程系列芯片已迭代三代,累计出货量已突破300万片,成为国内率先且实现最大规模前装量产的车载智能芯片公司,已定点超过20家国内与国际主流车企累计120多款车型,成为国内外车企在中国市场推进智能化落地的首选合作伙伴。

2021 年7月,地平线发布了征程5芯片。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大算力芯片,最高算力达到128 TOPS,是全球唯二实现量产的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地平线”频繁出现在各大车企合作的签约台上。例如,4月地平线与比亚迪宣布达成征程5的定点合作;6月和9月先后获得一汽集团和奇瑞汽车的战略投资并完成交割;10月重磅官宣携手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中国芯片企业与顶级跨国车企合作的标志性成就。

“2023年我们预计全年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将会超过300万颗,超过过去三年总和。”余凯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公开表达了对今年达成预期目标的信心。

八年前,大家都在做人工智能算法的创业,地平线去做芯片;五年前大家都在做无人驾驶时,地平线反而相对冷静地说要做辅助驾驶;如今生成式AI大模型成为创业新方向,地平线反而在思考,是不是该让智能驾驶回归理性。在余凯看来,地平线厌恶竞争,生存法门概括起来无非就是保持冷静,反共识和长期主义。

软硬兼施

软硬兼施

虽然地平线的拳头产品是智能芯片,但整体看起来却更像一个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这可能与其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密不可分,也可能这才是它成立真正的初心所在。

如今,智能驾驶已成为中国汽车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备受期待的远景,受到重重挑战的现实,全产业链前赴后继的探索,特定场景的突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鲜活的画卷。如何理解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智能汽车的现在与未来。

近期,Chat GPT取得了智能计算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而自动驾驶却始终还在L2+徘徊。余凯认为:“现阶段的自动驾驶场景,绝大部分用户核心功能需求是提供轻松的驾驶体验,缓解用户驾驶的紧张与疲劳。短期内并不需要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行业正在回归商业本质,陆续落地的以高速NOA为代表的L2+级高级辅助驾驶,正在为用户创造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地平线试图在软硬件上同时发力。一方面,基于已有的商业量产实践,地平线逐渐找到一条推动高阶智能驾驶走向大规模落地的可行路径;另一方面,着眼于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地平线从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出发,持续寻找智能驾驶计算的最优解。

从内心野望上来说,地平线正在下一盘大棋。与其他国际巨头不同,地平线的计算架构是从机器人场景出发的,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径。它更希望能做出自己的硬件和操作系统,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

2023年上海车展首日,地平线正式对外发布自主设计研发的最新一代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智能计算架构——BPU纳什。遵循软硬结合的技术路径,聚焦最新的神经网络架构与高等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利用深度学习加速计算创新技术,持续优化计算密度和能量效率,可同时实现算法效率、灵活性和硬件效率的三优。

面对智能驾驶系统复杂度高、全栈自研难、迭代效率低等问题,以生态的方式参与协作才是破局良方。为此,地平线提出“开放共赢、全维利他”的开放生态战略,陆续推出天工开物、艾迪、踏歌等一系列智能计算开发工具,生态伙伴能够在地平线的芯片上快速部署智能驾驶算法应用,开发差异化产品方案,加速高等级智能驾驶普及。

据高工智能最新榜单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乘用车标配L2+NOA功能智驾域控制器芯片方案,地平线以49.05%的市场占比已经成为行业第一,成功跻身顶流供应商。

成立八年来,地平线从最初的“两条腿”走路到聚焦车载智能芯片,从不被看好的冷门赛道到精准踩点智能汽车风口,看似每次的先见之明,实则背后都事关生死。在此过程中,创始人余凯也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逐渐蜕变为科学企业家,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和道法自然的经营哲学也深深融入地平线的企业愿景和商业实践之中。在漫长的征程上,最难坚守的就是初心不变,而余凯和他创立的地平线始终笃定长期主义的价值,逐渐放下“我执”、开放生态,期待与更多伙伴和客户携手同行共同奔赴机器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