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在原料端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药材价格持续走高,中药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马雨霏/文

近期,不少中药材价格都出现上涨,涉及的品种达到30多种。截至7月4日,最新的中药材综合200市场价格指数已达到了3574点,最近一个月涨幅超10%。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这种涨价更像顺势而为。

或迎周期性上涨

近期,很多药食同源的品种价格也出现快速上涨,决明子、百合、豆蔻、红花等涨价幅度在10%到30%不等,而涨价最为明显的是一些动物类的中药材,最小涨幅都在50%左右,最大的甚至翻了2倍还多。据统计,截至6月27日,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200%,鸡骨草等个别品种年涨幅甚至达到400%-900%。

对于此次药材价格上涨,东海证券认为,中药材价格的上涨具有多方面的原因:1.受天气异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上游部分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预期下降,供给不足;2.近年来政府不断提高中药材的检测标准,导致各项成本的提升;3.2023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利好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针,整一个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部分下游中成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中药材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原料端由众多品种组成,2020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品种5911种。由于种类繁多,涨价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有些中药材涨价,主要是因为供不应求,像牛蒡子、川芎、连翘,2023年原产地的产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减少。

对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品种,主要受到2023年疫情影响,需求量比往年明显增加,导致价格上涨。而动物类中药材,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政府严控通关检验环节,因此进口量急剧减少。此外,疫情后政府出台规定,加强了动物类中药材的监管力度,从养殖、生产、防疫等方面都更加严格管理。

从中药材整个市场来看,此次上涨与中药材的周期性息息相关。

而近10年来,中药材呈现了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自2010年年初以来,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呈现出了3-4年为一个周期性的规律,自2022年12月初开始,中药材综合200指数加速上涨,从2022年12月5日的2670点上涨到7月4日的3574点,期间涨幅为33.86%。

从过往的规律来看,目前的上涨或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

盈利影响几何

中药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产业主要包括中药农业以及为中药行业提供相关设备的行业等,例如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中游产业包括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制造;下游产业包括医药流通,主要是中药消费市场,有医院、药店、部分超市和商店。

在药材涨价的背景下,中成药制造环节的老牌企业展现出了更强的应对能力。

据相关中药网的数据,2020年至2023年1月,天然牛黄共涨价4次,2023年5月末为80万元/公斤,相较2022年同期的55万元/公斤上涨45%。人工牛黄的价格则从2023年3月初开始上涨,由900元/公斤增至目前的1500元/公斤。

面对牛黄的持续涨价,2019年12月,同仁堂宣布安宫牛黄丸提价,每丸价格从560元涨至780元,涨价幅度约为40%;2021年12月,同仁堂再次提价10%至每丸860元。

2023年5月,片仔癀发布提价公告称,鉴于片仔癀产品主要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公司主导产品片仔癀锭剂国内市场零售价格将从590元/粒上调到760元/粒,涨幅28.8%,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170元/粒;海外市场供应价格相应上调约35美元/粒。这是片仔癀时隔三年来再度宣布调价,也是历史上最大涨幅。

从细分行业来看,药材的涨价还是有一定影响。数据显示,2022年,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两个子行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6%、5.5%,但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1%、31.9%。

在医药批发环节,龙头之一的上海医药2021-2022年及2023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3.23%、13.14%、13.04%,净利率分别为2.91%、3.01%、2.95%。另一巨头九州通同期的毛利率分别为8.04%、7.8%、7.57%,净利率分别为2.13%、1.63%、1.42%。

从这两大公司来看,药材涨价对药批公司的影响有限。

在医药零售环节,2021-2022年及2023年第一季度,龙头之一的益丰药房毛利率分别为40.35%、39.53%、39.66%,净利率分别为6.46%、7.18%、7.21%。另一巨头老百姓同期的毛利率分别为32.13%、31.88%、33%,净利率分别为5.01%、4.84%、6.2%。

从这两大公司来看,药材涨价对零售商也同样影响有限。

从中药制造环节来看,中药企业的集中度较为分散,中小企业众多。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有效期内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7974个(含中药饮片、医用气体等),现有生产中成药的企业2319家,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的29.08%;生产中药(含饮片)的企业4569家,约占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的57.3%;生产医用气体的企业653家,生产特殊药品的企业224家。

目前,小型中药企业约占整个中药行业的80%。

相比于医药批发和医药零售而言,医药制造环节会面临更大挑战,在药材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企业盈利面临考验。

黑马单品频现

近几年来,中药行业市场规模实现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17-2022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从662.3亿元增加至800亿元。

2022年是执行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的第一年,医疗机构中药使用量有望提升,因此预计未来5年每年增长率约为4%,到2027年中药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73.3亿元。

根据中药企业2022年业绩报告,中药板块中多家企业表现亮眼,白云山、云南白药、华润三九等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在73家上市企业中,业绩分化较为明显,白云山、云南白药、片仔癀等6家企业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20亿元以上;在净利润增速方面,以岭药业表现亮眼,增速达75.75%。

但与此同时,龙津药业、太龙药业、益佰制药、步长制药等企业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龙津药业和太龙药业净利润呈断崖式下滑,同比下降超1000%。

2023年一季度,中药板块营收、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4.3%和31.8%,分别有58家公司实现营收和扣非归母净利润正增长,占比约 76%,其中约 36%的公司营收增速超20%,约54%的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超20%,而太极集团、吉林敖东等13家中药企业净利润增长幅度更是超100%。2023年一季度,太极集团归母净利润为2.35亿元,同比增长1079.75%;以岭药业2023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同比增长148.29%;康恩贝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21.31亿元,同比增长33.60%,归母净利润2.84亿元,同比增长179.92%。

2022年以来,在药材持续涨价的大背景下,中药行业涌现出了更多的超级单品产品。

2022年,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销售额为26.84亿元,同比增长163.02%;真奥药业的金银花口服液销售额为3.89亿元,同比增长278.08%;建兴药业的肺力咳合剂销售额为4.34亿元,同比增长93.11%;海天制药的四季抗病毒合剂销售额为2.73亿元,同比增长80.66%。

2022年,康恩贝旗下的肠炎宁系列产品销售首超10亿元。2023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肠炎宁系列产品一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0%。

2022年度,以岭药业实现营业收入125.33亿元,同比增长23.88%;归母净利润23.62亿元,同比增长75.75%。以“连花清瘟”为主的呼吸系统类产品实现年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近70%。

2022年,太极集团藿香正气口服液实现销售收入15.67亿元,同比增长70%;急支糖浆实现销售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89%。

太极集团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4.27亿元,同比增长26.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1079.75%。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消化系统药品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26.88%,主要系报告期藿香正气口服液销售额增长所致;呼吸系统药品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91.88%,主要系报告期急支糖浆销售额增长所致。

由此可见,中药制造环节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超级黑马单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