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创业,8年融资,3年筹备IPO,Keep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健身平台,终于圆梦港交所。作为近三年互联网融资寒冬中,为数不多实现业绩增长的企业,keep的上市,对一级市场“明星项目”的IPO破冰也具有非凡意义。

7月12日,Keep正式登陆港交所。

此次发行价最终定于28.92港元,按发行价计算Keep上市市值为152.02亿港元(约合19.4亿美元),IPO募资总额约为3亿港元,扣除佣金、包销费用等后集资净额近约1.92亿港元。

盘面上,Keep当日高开4.77%,盘中震荡破发后,最高涨幅达到10.65%。截至收盘,Keep涨0.28%,每股报29.00港元,市值达到152.4亿港元。而在11日的盘后暗盘交易中,Keep一度涨超11%,最终收涨1.49%。

据悉,这场上市颇为低调,现场没有举办大规模敲钟仪式,没有现场直播,位于北京总部的Keep办公室也没有相关庆祝仪式。

“不破发就是成功。“某一级市场投资人表示。承载了无数期待,在亏损争议中完成上市的Keep,终于得偿所愿。90后CEO王宁也在今日的演讲中表示,Keep在今天成为了一家公众公司,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也将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丐版”IPO,为资本打开退出通道?

2014年9月,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毕业的王宁创立了Keep,公司的名字来源于他自己在180到128斤的减肥过程中,总结的最重要成功因素——坚持。

2015年,Keep App正式上线,作为一个聚合健身课程的内容平台,击中了大量年轻人的运动与社交需求,3年内快速积累了1亿用户。此后围绕商业化,Keep又发展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销售、会员订阅和线上内容消费、广告等商业模式。

在那个互联网还火热的2017年3月,Keep是最受瞩目的独角兽之一。苹果CEO库克访华,还曾到访Keep位于北京的办公室。刚突破8000万注册用户的Keep CEO王宁,将80000001的纪念瑜伽垫赠予库克,引起一波舆论热潮。

成立9年以来,Keep也经历了融资冷热,行业起伏,如今依旧是中国最大的健身平台(按2022年的月活跃用户及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

上市前,Keep共完成8轮融资,融资规模共计6.5亿美元,上市前估值超过20亿美金,投资方包括BAI资本、GGV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软银、高瓴等。

2020年,是Keep发展和融资的“分水岭”。

正因“广撒网,重运营”的商业化投入不及预期,处于战略收缩阶段的Keep,突然因为疫情刺激的线上健身需求,获得了大幅度的用户增长。使其平均月活从上一年的2180万增长到2970万,涨幅近40%,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增长至3640万。

在2020年底和2021年底,在互联网融资趋冷的背景下,Keep“逆势”拿到了高瓴、软银等机构投资的4.25亿美元,估值较2019年底时也近乎翻倍。

其中,2021年1月份第8轮(F轮)融资额高达3.55亿美元,是金额最大的一笔融资。据招股书,2021年Keep F轮和F1轮时每股交易价格分别为4.1美元和5.2美元。

虽然,Keep最终上市发行价降至约3.7美元,但其也成为同期明星项目中第一个上市成功的案例,收获市场更多关注。

不过,其2亿融资额被投资者称为“丐版”IPO。而融资成功的另一层意义则是为那些想要退出的资本打通退出通道。

港科技股“破冰”

从大环境来看,keep上市之路的坎坷也有客观因素。

2021年7月,网信办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此后,包括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440万的Keep,以及乐刻、超级猩猩,甚至Soul、小红书、抖音等一众明星项目,IPO都按下暂停键。

2022年,Keep冲刺港交所。此时恰逢中概股回归潮后期,叠加国际局势动荡摩擦,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在内的港股科技公司纷纷暴跌,全年市值腰斩,甚至“脚腕斩”。

此时,中国互联网公司估值正处于近五年来的较低点,将影响Keep上市时的募资和估值。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关注点转向盈利确定性,对于仍处于亏损的科技股容忍度较低。

“投资人普遍觉得传统科技股泡沫太高,在共享单车、每日优鲜等故事破灭后,那些仅靠模式创新或依赖烧钱换增长的创业公司越来越不被看好。”第三方分析师指出,Keep恰好符合这两种情形,“Keep此前估值已经超过20亿美元,这种情况下上市会比较尴尬,估值无法和投资人达成一致。”

德勤报告显示,以2023年上半年的新股融资总额计算,港交所上半年跌出全球前三位,排名第六。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港股IPO数量约为28只,募资总额为162.62亿港元,同比减少14.63%。

然而,作为2021年后第一个成功挂牌的互联网公司,Keep在港股的“破冰”依旧是个积极的信号。

市场观点认为,这将会影响国内一级市场的GP、LP们的信心,进而对整个国内创投市场的环境带来更长远的影响,对于还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