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为您普及健康知识

“快来尝尝我刚刚煮的馒头”这天邻居王大爷来到隔壁李大妈的家里做客,刚好遇到李大妈煮完一大锅的馒头。当王大爷看到这些刚刚出锅的馒头,并没有拿来直接吃。这让李大妈感到非常的不解,难道是我自己做的馒头不好吃么?

王大爷赶紧回答道:“不是我不敢吃这些馒头,主要是因为这些刚刚出来的馒头含有大量的酵母,这些酵母在食用以后会有致癌的风险。”听完王大爷说的这些话,李大妈赶紧放下准备食用的馒头。

在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回来以后,李大妈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们。当两个人听到的这些消息以后,对此表示很大的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他们来说吃了30多年的馒头为何自己却没有任何疾病呢?说到这里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酵母真的会致癌么?我们还能继续食用这些东西吗?

吃含有酵母的食物,有害身体健康?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兼性厌氧真核微生物,是一种生物性膨松剂。将酵母放入面粉内后,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产生酵母菌,并大量的繁殖、分解淀粉,让蛋白质链生成,吸收面团内的糖分作为养分,最终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酒精让面发起来。

用途非常广泛的酵母,近日却有大量关于它的传言出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酵母发酵的食物食用后会威胁健康,会诱发胃病、痛风发生。

事实上,这两个说法都站不住脚。酵母会伤胃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产生需要严格的条件。

温度需要保持在20~30°C最好,一旦温度超过47°C,酵母就会被高温杀死,自然也不会继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

换言之,蒸熟的酵母发酵食品其内里并不含有二氧化碳,伤胃的说法自然也不存在了。

再来说说酵母会导致尿酸升高的说法,坊间传闻酵母是个高嘌呤食物,对于本身尿酸高的人特别不友好。

的确,100g的酵母内嘌呤含量为559mg,是个嘌呤很高的食物。但是我们每吃使用酵母的量完全达不到100g,一包5g的酵母大约可发面1kg左右,这些面可以做成非常多的馒头。

以每餐主食摄入量100g计算,其内里含有的嘌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本无需担心会影响体内的尿酸水平,日常可以放心食用。

面包、馒头要少吃,因为酵母会致癌?

关于酵母会致癌的说法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甚至因此而将酵母拉入了“黑名单”,不敢再吃,然而酵母真的有致癌作用吗?

答案是否定的。

酵母本身是一种微生物,在做面包、馒头的过程中仅在发面阶段用到。发完面后,蒸馒头、烤面包的温度都很高(200ºC左右),还没达到这个温度的时候酵母活性早就都失去了,自然也谈不上会致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关于酵母会致胃病的说法又是怎么回事?传言称,酵母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大量食用容易诱发胃病发生。

其实这个说法同样不可信,酵母适合在20~30℃温度下生长,一旦温度>47℃,酵母就无法存活。面点在蒸烤的时候温度显然是超过47℃的,酵母在这个温度下失去活性,并不会再次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没有伤胃的可能性。

酵母、小苏打、泡打粉有啥不同?

生活中,可以用来起到发酵作用的除了酵母外,还有小苏打、泡打粉等,这三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酵母上文给大家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给大家展开说说小苏打和泡打粉。

小苏打学名为碳酸氢钠,也属于膨松剂的一种。外观上是白色的细小晶体,由强碱、弱酸中和之后生成的酸式盐,可溶于水。

泡打粉则是一种复合膨松剂,添加了泡打粉可以让面团内部形成大量气孔,变得足够蓬松,口感也会变好。

小苏打由于起发作用低、碱味重的原因,现阶段已经很少使用了。相对而言,酵母发酵面粉具有安全、营养的特点,但酵母受温度、湿度等条件的限制,为了发面的效率常会将酵母与泡打粉混合使用,可以让面团更快的起发。

二者混合使用也有一定的弊端,容易让面团蓬松过大、表面不光滑、面团发黄等,一般建议有经验的人这样做。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是建议单独使用酵母,翻车的风险会低一些。

安全使用酵母,牢记3点

日常想要健康的使用酵母,一定要做好这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酵母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避免购买到一些三无产品。建议一些没有经常使用酵母的家庭,选购时以小包装为主,避免开封后太久酵母变质;

其次,酵母在使用时最好先用温水化开,这样做可以让酵母的活性最大程度激发,对于后续的发酵有好处。

在发酵面粉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增加面团的醒发时间,让面团中的多孔结构变多一些,面制品也会变得更加紧实,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面制品的升糖指数,食用后不会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最后,面粉和酵母的比例应该为1:0.5%,发酵到面团戳下去有蜂窝状即可,不要过度的发酵,过度发酵会导致面团变质发酸。

酵母是一种安全又富含营养素的物质,它不仅是发面的好帮手,在食品工业中它也发挥着卓越的价值。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不会给健康带来额外威胁,不用过于担心会有致病、致癌风险。

看完文章,记得转发给你身边的家人朋友,想看更多养生常识、疾病预防知识,可在微信公众号搜索“ 奇妙本草 ”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