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滩镇地处邓州市东部,东南分别与新野县上庄乡、王集镇、歪子镇毗邻,西南与腰店乡隔河相望,西与白牛乡交界,北与穰东镇接壤,距邓州市区18千米,区域总面积87.45平方千米。汲滩镇因湍河东流,急转而南,至后湾有赵河汇入,水流湍急,形成急流险滩,称"急滩"。明初,焦、廖、孙、刘等姓来此经商,渐成集镇,镇以滩名,明中叶,商人忌"急",改为"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邓州经济活跃,在邓州兴建的会馆有15处之多,在这些会馆中,以汲滩的“陕山会馆”最讲究。湍河自西由后湾入境,赵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湾汇入湍河,东流折向南,过刁堤入新野县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滩镇是邓州水路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繁华,有“小汉口”之美誉。因此,陕山会馆当时经济是很活跃的,有大批商贾集此地。

汲滩镇山陕会馆现位于汲滩中学院内,始建于清代雍正五年(1728年),乾隆四年扩大规模,乾隆二十六年重新修缮。因是湍河、赵河、延陵河三河交汇的水陆码头,咽喉重镇,山陕商贾便在此兴建占地22亩敬奉关公的办事处——山陕会馆

会馆中轴线上有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大殿两侧各有陪房两间,构成一个整体,全系砖瓦结构。主房全出前、后檐,歇山式。卷棚与大殿间有近2米的间隔,房檐相接,显得紧凑,建筑高大雄伟,结构严整,保护较好。它分四重院落,140多间房屋,山门面西朝河。据传,山陕商人忌讳急滩的“急”字,加三点水为财,改急为“氵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山陕会馆座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有雕绘着梅花鹿的三山照壁、悬鉴殿、石牌坊、大拜殿、拜殿、大殿、春秋楼、后花厅等。沿悬鉴殿两侧有东西廊坊、左右厢房和东西花厅及戏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地面均为一尺见方的清白石板铺砌。从现存碑文上看,院内有铁旗杆、石狮,雕梁画栋,飞檐走兽,融木刻、石雕、刺绣、铁艺于一体,堪称一绝。山陕商贾养起曲剧、越调戏班子,一年四季对台唱戏,繁荣市场,百姓们编出民谣:“汲滩古镇大码头,山陕会馆春秋楼,二黄越调梆子腔,旱船高跷滚绣球”。

不幸的是这座精美的古建筑群在文革中遭受破坏,现存三山照壁、拜殿、大殿、东西花厅和左右厢房。照壁上还残留一副对联:“大义继春秋已后至诚在天地之中”。大殿的东西歇山分别写有“赫声、灵濯”。整个建筑群巍峨雄伟,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青砖黄瓦,隼吻兽头。正殿大梁上楷书“大清雍正五年建”字迹遒劲如新,关云长那把著名的青龙偃月刀刀柄虽不知去向,但精钢铸成的刀头却雄风犹在,有一米多长,八十三斤重,仿佛在向人间诉说着三百年的苍桑巨变。

2021年12月,汲滩山陕会馆入选河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整理/吕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