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古代传经普法的佛教高僧,最有名气的莫过于西游之唐三藏的原型,也就是玄奘法师了。
但早在他以前,便有另一位大师早已踏过丝绸之路而名扬天下,在佛法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便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不仅佛法造诣深厚,而且长期从事翻译工作,乃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可就是这么一位得道高僧,在中年时期却破了色戒,并先后生下了两个孩子,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在此后数百年内一直争议纷纷,这件事究竟有着什么隐情?

鸠摩罗什并非中原汉人,他出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故乡在当时著名的西域龟兹国,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塔里木盆地,他的家境可谓大富大贵,祖上几代都是名门望族,祖父更是天竺国的宰相。
不过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是个清心寡欲的佛教徒,不慕钱财名利,为了避免家族让他继承权力,只好离开天竺四处寻求心中的真知,最终一路来到了西域大国龟兹。

彼时的鸠摩罗炎已经是西域之路上颇有名气的传教僧人了,这片土地上原本就佛法昌盛,各国下至百姓、上至国王皇族,很多都是忠诚的教徒,而龟兹此前一直都对佛教顶礼膜拜,所以民众对鸠摩罗炎十分敬畏,他刚到这里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国王也亲自设宴接待了他。
因此,这位精修大乘佛法的高僧自然而然接触了许多龟兹的高官显贵,其中就包括此时龟兹国王的妹妹,也就是公主耆婆。

耆婆虽然地位高贵,但身为女子,最终还是将会以联姻的方式出嫁,然而她的国王哥哥对妹妹还是比较关照,不久之后便决定让鸠摩罗炎作为她的丈夫。
此时的鸠摩罗严可谓是无限风光,他来自佛教昌盛的发源地天竺,又是名门大族之人,同时贵为龟兹国师,本身不但英俊有礼,品德也十分高尚。
鸠摩罗什是个僧人,本不该娶妻生子,但在国王的压力下,最终只能选择迎娶耆婆,二人成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鸠摩罗什。

或许很多人都会自然地认为,鸠摩罗什后来的成就,免不了有着父亲的熏陶,但实际上,母亲耆婆才是他成功的最大帮助者。
耆婆从小生长在崇佛的环境中,所以对佛教极其虔诚,虽然丈夫是一位高僧,但她却认为他所讲的教义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在儿子出生以后,她便一心想要将这个孩子打造成真正的佛学伟人。
在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对他进行培养。即便他的出身如此高贵,仍然终日只能享受和平民一样的待遇,在学习上,鸠摩罗什在母亲的带领下,前后跑到罽宾和疏勒去追随两位大师学习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

为了锻炼儿子的精神和毅力,在十几岁的时候,耆婆又带着鸠摩罗什开始周游西域列国,两人不辞辛劳地穿过沙丘、翻阅大漠,以极其虔诚的心态,如后世的玄奘法师一样到处求经。
在这样的磨砺之下,鸠摩罗什全面超越了自己的父亲,在十八岁左右的年纪便已经成为了造诣极高的法师,他对大乘、小乘佛法融会贯通,在整片西域的名气都非常之大,以至于名声都传到了中原。

然而此时的中原正值东晋时期的兵荒马乱,无数割据势力之间常年互相攻伐,不过当前秦的苻坚出世后,很快便将整个北方统一,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国家。
苻坚的野心很大,一方面他想要彻底统一南北,另一方面,他甚至还想要将西域也收归囊中,于是在建元十九年,苻坚任命大将吕光作为都督西讨诸军事,率领大部队从长安出发开始西征焉耆国。
在前秦的精兵猛将面前,焉耆自然不堪一击,很快便被消灭,然而吕光并没有撤军,因为在临行前他还接到了另一个任务:攻克龟兹国,把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带回来。

龟兹国王率领民众据守城市拼命抵抗,其他各国的援军也纷纷赶到,组成了西域联军,但吕光很快调动兵力,一举击溃了联军并占领龟兹,鸠摩罗什在大乱之中被俘,从此一直被留在了吕光身边。
正当吕光完成任务,一路回到凉州准备去长安向自己的皇帝复命时,苻坚却已经被内乱中被姚苌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在五将山被姚苌的部下所杀,前秦就此宣告消亡。
得到消息的吕光悲愤欲绝,只好就地留在凉州称王称霸,建立起了自己的割据势力后凉,而对于鸠摩罗什他却不知如何处理。
不过这位将军文化水平不高,一直以来都嗜杀成性,自然也不信教,所以对鸠摩罗什很不感兴趣,反而想出各种法子来羞辱这位高僧,比如逼他骑牛、骑马,然后看他从上面摔下来的样子。

过了一段时间,吕光还觉得不过瘾,针对出家人严守的清规戒律,他很快想到了一个“最有趣”的法子:逼他和女人圆房,而且还不是一般女人,是同样被俘的现任龟兹王女,也就是鸠摩罗什的表姐阿竭耶末帝。
吕光先是逼着这两人和自己一同饮酒,在他们喝到酩酊大醉以后派人将他们扔进一间密室当中,扒光他们的衣服并直接拿走,鸠摩罗什实在无可奈何,由此第一次破戒。

但这件事对于鸠摩罗什来说当然是极为痛苦的。因为他的故乡龟兹不仅被吕光攻破,受到了很大的摧残,自己坚守了多年的戒律也被一同打破,而且当自己这位高僧都破戒以后,那些龟兹人更是不用守戒,纷纷开始自暴自弃。
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中,鸠摩罗什反而得到了顿悟,他对外公然宣布了自己破戒的行为,但坚称自己内心的佛法毫无动摇,同时对吕光的行为视若无睹,在很多时候仍然秉持一颗良善之心对他进行规劝。
就这样,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吕光逐渐被这个人感化,经过年岁的积累,他也开始对佛法产生了敬畏,再也没有侮辱过鸠摩罗什,反而在当地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建起了一座鸠摩罗什寺,让他在寺内弘扬佛法,对他十分尊敬。
于是在这整整十七年的时间里,鸠摩罗什便一直呆在凉州,直到外部局势发生变化。

此时的中原处于后秦统治下,皇帝正是姚苌,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最为崇尚佛法的两位君主,一个是著名的梁武帝萧衍,另一个便是后秦太祖姚苌了。
姚苌如此崇敬佛法,自然对高僧鸠摩罗什念念不忘,几次发出邀请,但吕光自然不可能同意,到了后来姚苌病逝,他的儿子姚兴依然想要请鸠摩罗什来东土传教。
一直到公元401年,此时吕光已经病逝,他的儿子吕隆即位,后凉的国力已经十分衰微,内部乱成一团,于是后秦文桓帝姚兴正式发兵攻打后凉,没费太大力气就拿下了此处,也终于完成了父子二代的梦想,得以将鸠摩罗什一路迎入长安。

入关以后的鸠摩罗什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后秦一国崇尚佛教,姚苌、姚兴父子都是礼佛之人,在各地兴建佛寺,现在好不容易请来了高僧,很快便将他封为国师,并请他主持译经工作。
译经就是翻译经文,当时的佛教虽然译经传入中土,但是很多经书都是外文,人们根本看不懂,这就给传教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鸠摩罗什无疑是最好的翻译人选,因为他不仅佛法高深,而且精通多国语言,又已经在汉地生活了很多年。
鸠摩罗什果断接下了这个任务,姚兴马上为他在长安的逍遥园建造了一个很大的译场,并从各地寺庙抽调了近千名僧人帮助他完成这项工作。
此后,鸠摩罗什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潜心翻译佛经,一共完成了近三百卷的数量,其中不乏许多大名鼎鼎的佛教经典,比如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金刚经》,仍然是当初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版本。

而且他不但翻译,更边译边解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来听,于是很快导致了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纷纷赶到长安听他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风潮,其中无数人都成为了他门下的弟子。
但是随着鸠摩罗什的声望越来越高,以至于几乎被神化,皇帝姚兴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把鸠摩罗什看成了一个“国宝”,可是如果这个人某一天死去了,那么谁又来继承他的衣钵呢?
姚兴对于这位圣僧一直礼敬有加,而且金银珠宝等赏赐不断,但这一次,他又宣召了十位如花似玉的宫女,将她们也一起赐给了鸠摩罗什,希望他能生下孩子,延续“圣种”。

如果说当初面对吕光的时候,鸠摩罗什根本没有办法拒绝,那么这一次他的处境其实要好得多,但他最终竟然接受了,甚至与其中两名女子生下了两个孩子,而鸠摩罗什对外只有一句话的解释:“臭泥之中生莲花。”正史中也有着明确的记载:
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两小儿登吾肩,欲鄣需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房玄龄《晋书·鸠摩罗什传》
这件事立马又引发了轩然大波,乃至于许多寺庙的僧人们都对大师的行为纷纷效仿,让佛门内部刮起了一股污秽之风,搞得很不得体。
无可奈何的鸠摩罗什只能站出来,在一众僧人面前说出了下一句:“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而为了制止其他人继续效仿自己,鸠摩罗什直接吞下了一根钢针,却依旧吃喝拉撒睡与常人无异,最后又将那根针完好地吐了出来,所有人这才全部心悦诚服。
其实鸠摩罗什的这句话,和济公所说的一句名言极其相似,世人都只知道效仿他“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晓得他还有后半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坠魔道。”
公元413年,七十岁高龄的鸠摩罗什大师最终在长安逍遥园草堂古刹内圆寂,在临终前,他终于对自己一生的两次破戒作出了正面回应,鸠摩罗什表示:
如果自己此生传经无误、如果内心对佛法的虔诚没有动摇,那么自己死后、火化后,舌头便绝不会被焚毁。

结果大师圆寂后,一众弟子们在他遗体的灰烬中,果真看到了那条不焚的舌头,历史上唯一的一只“舌舍利”也就此保存了下来,无疑是对鸠摩罗什一生忠于佛法的印证。
而一直到今天,这只舌舍利仍然保存完好,被安置在当初的后凉、现在的甘肃武威市境内,由吕光修建的鸠摩罗什寺内,如今依然香火旺盛,前来祭拜之人络绎不绝,这也是向后人宣扬着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首的不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