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

无锡那个3岁女童的妈妈,现在说自己崩溃了。

之前她指控说“女儿在蛋糕店里被店长猥亵”。那个店长提供了当天不在店里的证明,警方调查后得出结论:“没有证据,女孩只是在店的大厅待了一阵”,然而这位妈妈认定孩子就是遭遇了猥亵,此后连续三个月在网上发小作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绘得很详细,如亲眼所见。大家也很愿意相信,毕竟按一些网友的逻辑:“谁会拿自己的孩子开这种玩笑呢?

这种细节作文一出,绝对让蛋糕店的店长分分钟被网暴到找不着北。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长时间持续认定和复述一件并非亲历过的事,到最后自己就会越来越信。并且从一开始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情节,也会越想越具体......如此多的细节写成小作文,谁看了能不信、不气愤呢。

后来这位妈妈又强调孩子外阴红肿、肛裂等等症状,让人一看就联想到:这不就是被猥亵的结果吗。

但警方一份详细的通报出来了,联合了妇科和心理医生多方会诊,证明孩子这些症状非遭遇侵犯,而且也排除了蛋糕店长的作案可能。

好了,前几天还在网暴店长的那批人,现在又转过来网暴孩子妈妈了,说她不光造谣还「诈捐」。

几天前说“谁会拿自己女儿的清白开玩笑”的那些人,现在的话术是“连自己女儿身上都泼脏水,怪不得能如此随意诬陷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并不一定知道事情的绝对真相,只能知道目前证据所指的结论。

至于这个孩子有没有被侵犯,妈妈是不是故意诬陷,我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

这件事一开始有两种比较大的可能性:

1. 女孩没有被猥亵。但妈妈发现孩子身体异样,于是联想到孩子去过蛋糕店,怀疑孩子被猥亵,然后陷入恐慌焦虑,导致她不断强化这种猜测和主观判定,甚至引导孩子回答出她已认定的答案,并想要通过掀起舆论,给蛋糕店长甚至给警方施压。

2. 女孩可能受到过侵犯(不一定是蛋糕店长)。但证据不足,导致女孩妈妈愤恨不平,不得不采用其他手段和方式来获取大众的关注,试图召回正义。

无论是哪种可能性,对我们来说真相都是罗生门,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并不真的知道全部。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女性,我个人很希望能相信她只是护娃心切,并无其他目的,苦于证据不足才在网上无所不用其极地掀起舆论。可她的小作文和后来的种种引导又让我觉得此人并不值得我们帮她开脱......

一个很不好的趋势:大家对获取事实的关注度似乎还不如网暴某一方的欲望强烈,而有几个人在意那个三岁女童的状态和以后的身心健康问题?

现在是一片混乱,风头转向哪边,网友们就朝着另一边疯狂输出。其实导致这一浮躁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小作文盛行」。

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小作文能让你迅速获得同情,也能让你迅速信用崩塌。

脱离事实的小作文写不得,尤其是不能明知自己是弱势一方就利用大众的善意而不择手段迫害另一方。

从本质上说,这样的充满虚构成分和臆想内容的小作文,和那位川大女研究生没有什么区别,都属于「希望将“自己是受害者”这一论点先入为主地落于大众口实」,从而争取所谓的「维权利好」,丝毫不考虑「是否对无辜者造成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个关键点:三岁的女童到底撒谎了吗?

警方通报中有一段我觉得很令人信服:

经儿童心理学专家详细观看女孩接受警方询问和民警陪同其在蛋糕店内调查走访视频,结合女孩语言、动作、情绪等表现认为: 3岁儿童不具备完整的主述能力,容易在外界引导下作出“有”或“没有”的选择性回答,无法判断其表述的准确电状态稳定、行为正常,未表现出任何抵触抗拒情绪,不符合儿童遭受性侵害后的应激反应。

有时候,大人提问的方式已经导致了孩子答案的走向。

如果妈妈问:“那个叔叔和你在一起时做什么了?”

孩子可能根本没办法描述清楚。妈妈当然着急了,以为孩子不敢说,或者说不清,肯定就想引导孩子回答出确切的、甚至是她想得到的答案。

妈妈可能就会用引导式的“一般疑问句”来让孩子做“二选一”的回答,比如:“那个叔叔和你在一起时脱你裤子了,是吗?”

孩子只需回答“是”或“不是”。而3岁孩子的思维没有那么强,她有更大可能回答“是”,因为觉得这是个较为简单的回答。

对待幼童的时候,提问的方法非常重要,而对于相对敏感的问题,提问者受过专业训练也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得保护这个女童的心理不因这件事造成长久创伤。可这位妈妈做了些什么?她是在保护孩子,还是在反复折磨孩子?一目了然。

但是这个3岁的女孩还要和她妈妈一起生活下去,现在看来无论事件怎么发展,对孩子都是不利的了,最可怜的还是小孩,这个妈妈做母亲显然不合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知道不管是骂川大女生还是指责这位妈妈,都会招来不少圣人对我说:“就是因为你们这种人,不帮女性说话,才让女性维权越来越难了!

如果你还剩一点点小学二年级就该有的逻辑思考能力,你不妨再想想,到底是谁让女性维权越来越难了。

以前,如果女性在公共场合发现自己被偷拍了,大家还会及时地去帮助或声援她,有了川大女生事件后,女性在公共场合说自己被偷拍了,大家可能想再观望一下,看看有没有反转,免得成了“帮凶”。

以前,如果有妈妈说自己孩子被性侵了,大家还会群起而攻之地为孩子和母亲站队说话,声援她们,呼吁彻底惩治恶人;有了无锡妈妈事件后,大家都不敢表态,不敢声援,看看有没有反转,免得又成了“帮凶”。

本来在一些境况下比较容易得到社会支持的女性,以后在同等境况下可能变得更难得到增援了。

如果真的发生女性利益被侵害,大家都想等反转,没有人愿意即时地、不假思索地站出来,抓住关键的黄金时间去关注和帮助她们。

你们说说,到底是谁让女性自我保护和维权变得更难了?

前人砍树,后人只能吃沙尘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性信用危机已经开始严重了。我们支持平权,更注重支持目前来说仍相对弱势的女性的权益,但不代表支持女性做违背公序良俗的事,却打着“维权”的旗号。

但话说回来了,为什么女童妈妈说孩子被猥亵时有那么多人气愤,为什么川大女生说被偷拍时有那么多人相信?是因为这些情况在别处确实正存在着,而且也并非不可能遭遇到自己头上,当女性人人自危,也就自然会帮同类呐喊。

说明女人对这些事很敏感、易共情,见了井绳也想先当蛇打一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反思的是目前的法律在保护女性不被侵犯这件事上依然不够健全,无法给予完全的安全感法治不够才想用道德来凑。所以这种事也不能光说“让女人们脑子清醒点”,所有人都该清醒点。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