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气、安神、守正

——破气还五汤

说一件小事儿,昨天在跟患者聊到的一些东西。

一位患者焦虑症很多年了,一直靠西药维持。

我说那些药没什么用,患者好像不太认同,他跟我讲:

“刚开始有用,体重增加了三十斤,自己停药后又复发了。”

我说:

“这也叫有用?这不是副作用吗?”

说实话,那些药确实有一些作用,但是患者就像是一杯烧开的水,你想让它冷却,西药就像是一直在上面加凉水。

如果有一天你不加凉水了,水还是会开,况且一直这么搞,人也会受不了。

中医是啥?

说白了,就像是拔掉电源,开水自然冷却,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虽然是治疗根本,但是来的没有西药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用“治病”这个词不太准确,应该用“调病”比较准确,是将你身体的每一个脏腑调整到平衡的状态。

就像西医看待精神问题,讲的是神经递质,多巴胺那些,说的是那些玩意是多了还是少了,少了就补一补怎么样的。

中医讲的是,那些东西究竟是为什么少了,讲的人体的偏性。身体偏了,平衡就没了,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中医治病,就是纠偏。

但是现在很多中医用的也是西医的思维方式,脚凉就补肾,失眠就酸枣仁,胃酸就海螵蛸,这就完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流水线的产物。

现在很多中医是啥呢?就是一看到精神问题,就想到肝郁。

怎么可能所有患者都是肝郁呢?

比方说,精神类患者有一种是脏腑上火发假热的情况。

其实呢,就是脾阳虚使水的精气断流,引起的上火。脾阳虚的病根被忽略了,凉药被滥用,使寒邪向厥阴发展。

即使没被忽略,很多地方看到脾阳虚也是以补为主,同样使寒邪向厥阴发展。

应该怎么样呢?

应该是以驱寒解表为主,使水之精气恢复,上火情况马上就恢复了。

要是用药不对,脾阳虚用凉药,寒邪入侵膀胱,就成了肝郁了,心包寒了淤了,寒邪一步步深入厥阴,焦虑症、忧郁症就来了。

这种病是太阴向厥阴的转变,所以时间跨度很长,从几年到几十年都有。

这才是辩证,而不是说用西医的病名开个方子就完事了。

哪怕是个小小的便秘,你只说个便秘的病名,要求开药方,我们也做不到啊。

比方说,有的人,有想大便的便意,到了厕所之后,用半天劲儿,可是拉不出来,这是气虚。

有的人,拉出来的像羊屎蛋,一粒一粒的,这是血虚。

有的人,能拉出来,但是拉的黏糊糊,拉过了感觉没拉完,还想拉,这是湿热。

有的人,十天半个月不拉屎,但是肚子里也不觉得难受,这又是肺寒……

你要是只给个病名,就要问这个病咋治,啥时候能好。这种的还是先把你扭送到精神科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