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全文约 37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7 分钟。

这是一篇针对新手小白的笔记思路和基本指南,经验和方法来自于个人实践。本文的大部分观点来自于《卡片笔记写作法》,笔者试着用自己粗浅的理解重新梳理结构,组织内容,因个人水平有限,不当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及时指出。若喜欢本文可找原书进行深度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过很多东西,回忆时却总是想不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记忆上并不可靠。

如果你了解艾宾浩斯曲线,就会发现,到了第二天,记忆就已经遗忘了一半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图来自维基百科词条「遗忘曲线」

在网络信息越发复杂和庞大的今天,我们遇到的信息成百上千地倍增,但消化信息的能力依然没有多少提升。要将真正的知识,甚至是洞见,像硬盘储存数据一样存入我们的大脑,有什么办法?

把字刻在石头上

在关于大脑和记忆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违常识的理论:我们存入记忆时越简单,提取时就越困难,反之亦然

这听起来似乎与直觉不符,但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一想,就很容易明白。在课堂做笔记时,如果只是把老师的话原封不动地保存,往往很难回想起来;但若是经过了我们自己的思考重新组织,情况就大不一样。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非像考试那样照着标准答案填空,而是以简练和易理解的逻辑顺序重新组织结构,用旧有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细节,而擅长联想,在不同的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架构,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种可以联想的线索。

举个例子,光的速度单位是 299792458 m / s,这种抽象而孤立的数字很难让我们明白光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可换成一秒绕地球 7 圈,我们就能迅速理解。在这个例子中,光速是新概念,地球是我们熟悉的概念,这样就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也更难遗忘。

做笔记是我们对抗时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无数次的笔记,就是在无数次地重复这种古老但高效的应对手段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在《三体》中,科学家们发现,唯一能把信息保存一亿年以上的方法,就是把字刻在石头上。对我们短暂的一生来说,笔记就是那块「石头」。

怎么做笔记

素材

我们可以简单把承载信息的媒介分成实体书和电子资源。实体书会更有阅读的沉浸感和仪式感,做实体笔记时可以参照 ,本文便不再赘述。

针对电子资源,个人建议统一存放到某个中转站,一些常见的稍后读工具如 Pocket 、Instapaper、Readwise 等等。我个人常用 cubox,简单易上手,支持多平台互通。无论是摘录文章,还是做笔记整理,一站式的整理跟导出,都非常丝滑,你也可以选择自己顺手的工具,能做到集中整理和标注的功能即可。

找到合适的工具后,我们只需要把常见的资源统统保存到其中,就可以开始愉快地做笔记了。

标记

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先标记。

注意,这里说的有启发的内容,就是那种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最容易让你集中精力,提取文字的关键信息。内容太容易会让人无聊,太困难就会因受到阻碍而分心,这种「跳一跳」的知识往往就是让你有「原来是这样」的感觉,抓住这些必要信息,书写你的感受和共鸣之处。

用荧光笔标记,常用 4 种颜色,我个人的习惯是:绿色表示主要观点,黄色表疑问,红色表示重要内容,蓝色表示一些事实性的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表示事实性内容,绿色表示主要观点

因为个人有写作习惯,很多事实素材我都会划蓝色标记,并附上标签。当然,做笔记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这里仅提供一个参考,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使用习惯,灵活区分,如果刚开始做笔记,不知道怎么区分颜色用途也没关系,就用绿色表示有感触的地方,黄色代表不理解的地方,等到之后慢慢熟悉自己做笔记的思路和分类,就知道该用哪些颜色来区分了。

记录

卢曼说:不写作,就无法思考。

现在的神经科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几乎一致同意,思考需要借助某些外显的工具。笔记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高亮或划线以后,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如果是你觉得优秀的句子。可以写上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如果是一个对你有感触的观点,你可以想想这个观点和你已经有的观点有何不同,以及你为什么觉得它独特。

对于一段已经理解的内容,你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本的内容,如果能够尽数完成,说明你已经完全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如果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有阻塞,或者逻辑不通,说明你还没有充分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时候可以重新看一遍句子,思考原来的句子是如何组织语言的,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再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直到能完整表述出来为止。不要小看了这一步,要把知识化为己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文本的原意。

用费曼教授的话说:

当你能教授给别人时,说明你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识;反过来,当你还不能教授他人时,说明你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写下来之后,可以试着联想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关注的主题与这有所联系,或者是相近的观点,或者是这个观点有可能会被用到的地方。虽然在思考时会有些费劲,但是为了以后的长足保存,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你刚开始读某个领域的书籍时,可能会做大量笔记,这似乎会显得自己很无知,给人一种挫败感。这些都是正常的,随着你对某一个领域的深入,需要留意的地方会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只剩一些新观点的补充时,你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这正是学习的本质,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需要关注,真正的核心自然会浮出水面。

笔记的归档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要做笔记」「在哪做笔记」以及「怎么做笔记」的问题,最后一步是关于笔记的归档。

现在做好的笔记已经整理在 app 中,需要可以随时查看,我个人的习惯是会利用PARA的原则建立四种文件夹, 分别命名为「任务」「领域」「资源」 和 「归档」,收集或者看过的文章就会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 fortelabs.co,汉化 @Isabella zhang

其中,任务就是跟近期关注的主题或任务相关,比如我最近在看如何做笔记的内容,很多文章就都保存在这里;领域就是自己感兴趣、并且需要长久积累的部分,比如健康、读书、写作等;资源就是当下用不到,但未来有可能用到的资源,比如好看的电影推荐、某个 app 的用法技巧、买保险和理财的办法、好物推荐等,在标注笔记时,会发现文中有一些地方对当下的自己没有用处,但未来有可能用到,我也会放到「资源」文件夹中,附上标签,提醒自己,方便未来检索的时候使用;归档就是已经浏览完并且标注完的信息。

通常我在看完文章后会给一个 1-5 星的评价,深度好文打上「5 星」的标签,再打一个主题标签,类似于「阅读」「心理」「工具」,再对文章做一个整体的评价,比如重点介绍了哪些内容,补齐了我哪方面知识的空缺,一个 app 的具体操作等等。这些做完以后,不论是文章还是笔记都能被搜索出来,在你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了。

笔记的补充

当你以后对某条笔记有新的观点,可以随时改变或增加笔记的内容,并添加反向链接,当然,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搭建更具体详细的笔记库,可以看看《卡片笔记写作法》,选取一个双链笔记工具着手开始搭建自己的数据库,但是也不用强求。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选择那些最适合你的方式,比那些看起来正确的方式重要的多。只有你能坚持下来完成的系统,才能在之后的每一天不断丰富你的认知,若因为要搭建「完美的笔记系统」这一阻力而心生畏惧和退怯,反而失去了我们做笔记的初衷。因此,不必追求太过复杂的系统,选择那些适合你的工具即可。

笔记的终点

最后,我想说说如何应用笔记。

一个优秀的读者,应该常常能跳出文本的框架,思考内容本身的局限和不足。引用其他文献,在脑海中争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多人渴望达成的目标——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善用笔记和工具,时常有联想和思考的习惯,用孩子般的好奇加上科学的研究方式,一个人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研究任何一种行业的深刻洞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时刻运用笔记的内容,哪怕是一个看起来有违直觉的想法,也不妨先试试,用实践去验证理论。只有在实践中证明可行的理论,才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切实实能改变我们生活的道理。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

没有理论,实践会变得盲目;没有实践,理论会变得空洞。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笔记化为已用,有时是成为写作的素材,有时是捕捉一个想法,有时是找到一个需要的资源,有时是在遇到相同问题时看看过去的自己对问题的答复。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希望自己阅读过的书,记录过的笔记,都可以给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参照。

我们付出的代价很小,但潜在的收益却近乎无穷大。一个有价值的想法,可能会在我们人生的数年,持续不断地改正我们的行为,创造难以计量的复利价值。而这一切的起点,都从实践开始。

做笔记的价值在于,现在有感而发的每一条想法,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参考;如果仅仅是思考,没有记录,再有价值的想法都会慢慢遗忘,做笔记,是我们对抗遗忘的唯一方式。

我们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有趣的观点,但只有一小部分跟我们的主题有关,而我们偶然获得的知识占了我们学习绝大部分,这样的模式注定了,那些可能对我们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信息,往往藏在只言片语中,可遇而不可求。

当你发现了让自己感兴趣观点或主题,不要犹豫,保存到你的笔记中,抓住脑海中关于这条信息的所有灵感和想法,付诸纸上,让这个想法在未来的某一天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https://sspai.com/post/80457?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Lars漫步

责编:Microhoo